地方快报
我国慢阻肺患者近1亿 防控关键在基层
2023-03-01 08:47:24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讯

(记者 张毅)“近年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得到了重视,但是人们对慢阻肺的了解和重视程度还很低,防治存在明显短板。”2月25日,在人民政协网主办的“加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基层防控与健康管理”座谈会上,部分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呼吁,尽快将慢阻肺防治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升慢阻肺早筛早诊和规范治疗率。

慢阻肺患者总数近1亿 九成没有得到诊断

“有一次我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王辰院士去基层医院考察,王院士问:‘你们这里有多少高血压、多少糖尿病患者?’基层医生马上说出了数字。但问到有多少慢阻肺患者,他们就懵了。继续问有没有老慢支,他们还是懂的。老慢支还是20世纪80年代的词汇,这说明基层医生不太了解慢阻肺,更不用说防治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委迟春花在会上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慢阻肺已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和癌症的全球第三位致死病因。我国现在有近1亿慢阻肺患者,中重度患者占比三分之二,每年因该病死亡的人数大约为100万,被称为‘沉默的杀手’。”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苏楠介绍,这些病人当中超过九成没有得到诊断,少数得到诊断的患者也不知道自己得了慢阻肺。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大内科主任孙铁英表示,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是我国慢阻肺的总体情况。“与此极不相称的是,我国慢阻肺病防治面临着低知晓率、低诊断率、低规范治疗率的现实挑战。”

“慢阻肺虽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但如能及早防治,患者完全可能有效控制病情,以减缓疾病发作带来的痛苦。”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李海潮开门见山,点出了慢阻肺早防早治的重要性。

“公众对慢阻肺的知晓率比较低,很容易错失前期治疗的机会。”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花亚伟表示,在我国近1亿慢阻肺患者中,40岁以上的患者占比非常高,发病率达到13.7%。但需要警惕的是,近年来,慢阻肺的确有年轻化趋势。

为此,花亚伟建议,要加大健康科普宣传,提高人们的防控意识,做好早期干预,减少轻症患者向重症患者发展,有效避免肺衰竭;提高流感和肺炎疫苗的接种率,并考虑将这两类疫苗纳入医保报销目录。

基层是预防的第一道防线

委员专家们认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首诊机构,在慢阻肺高危人群筛查、戒烟干预、长期随访管理、康复治疗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提高基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管理水平,将是慢阻肺等慢性疾病治疗难题解决的重要一环。”孙铁英建议,将慢阻肺防治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在李海潮看来,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对慢阻肺筛查缺乏系统管理,导致慢阻肺诊断治疗不足、不规范,很多患者错失了早期干预时机。

“从现在来看,基层慢阻肺防控从诊断治疗、预防到康复,都需要加强。但光靠基层也是不行的,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也非常重要,包括空气污染防治、控烟等法规的出台和完善等。”李海潮进一步表示,要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形成有效的政策体系,慢阻肺防控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要把基层医生变成居民家门口的‘靠山’,让呼吸系统疾病救治走出三甲医院的围墙,扎在基层医院的土壤里。”在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看来,应对呼吸系统疾病最好的抓手在基层,发达国家患者在基层卫生机构首诊率达到80%以上,而我国基层卫生机构首诊率只有20%-30%。

“应该加强对基层医生专业技能和应对能力的培训,让基层医生更多承担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通过日常在基层卫生机构首诊、筛查、诊治,完成后期长期管理、疫苗接种任务,让他们能在‘战时’起到防治呼吸道传染病的网底作用。”吴浩进一步建议,让基层医生成为优秀的家庭医生,将优质资源下沉,解决大部分老百姓的慢病防治需求,取得百姓信任。

针对基层医生“软件”建设薄弱的问题,山东省青岛市卫健委原副主任魏仁敏则表示,应该认真研究基层医生在开展慢性病管理中需要的是什么,不仅仅是制定一个指南,而是指南如何落地。“要把各种指南,包括针对基层呼吸病的防治指南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明晰每一个层级应该怎么做,这样我们的培训就更有针对性。”

这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中心研究员韩晖的观点不谋而合。“‘医’‘防’要融合,要做好临床预防的二级预防,如筛检出高危人群,提高设备特别是肺功能仪器在基层实施时的可操作性、方便性。”韩晖表示。

花亚伟建议,建立慢阻肺的防治网络,上下连通、互相推动,在出现干预效果不理想的时候,及时转到相应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另外,他呼吁在基层建立相应的慢阻肺防治中心,通过大医院的专家团队和基层医务人员互动配合,加强基层筛查。

推进慢阻肺病规范化诊疗和全病程管理

“慢阻肺的发病机理非常复杂,公认的有吸烟、气道炎症、环境污染、细胞凋亡及免疫失调等。”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原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表示,我们需要加强对慢阻肺发病机理的进一步研究,有利于做好疾病预防。

基于此,殷大奎建议,应该加快构建“大卫生、大健康”新格局,推动医疗服务模式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加强慢阻肺的防控,做好疾病健康教育和管理。

“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显著优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指南(2021年)》中医治疗明确指出:对慢阻肺患者也应根据辨证施治的中医治疗原则,某些中药具有祛痰、支气管舒张和免疫调节等作用,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和免疫功能。”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孙达表示,中医药尤其要发挥“治未病”优势,未病先防,减少慢阻肺的发生。

“‘既病防变’也是中医药的一大优势,中医药方面也有很多的干预措施,效果也很好。还有康后防复,就是治了、好了,防反复。”孙达进一步建议,防治慢阻肺要坚持中西医结合,不断完善诊疗机制,明确各级医院的分工,优化诊疗流程,实现医疗保健深度融合。

下一步,如何补短板、强弱项,构建完善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体系?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李国勤呼吁,应该转变医疗模式,将防控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打造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诊、控、治、康规范”的全病程管理模式,从而提高慢阻肺患者的早诊早治率、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筛查和防治能力。

“防、筛、诊、治、康,知、行、管、保、控,应该记住这个慢病管理十字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介绍,这个十字诀同样适合慢阻肺的防治。她进一步解释称,“防、筛、诊、治、康”就是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知”就是学习知识,提高知晓率;“行”就是行动起来;“管”就是要加强疾病管理;“保”指的是医保,在筹资方面要有通盘考虑;“控”就是实现人群的防控。她表示,要在慢性病防控管理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关于慢性病的专业技术指南、规范、标准的制订及推广,推动慢阻肺患者健康管理,在诊疗方面,慢阻肺已被纳入国家分级诊疗试点疾病目录。吴静进一步建议,应尽快将慢阻肺疾病防治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升慢阻肺基层整体防治水平。

“慢阻肺因为三低(低知晓率、低诊断率、低规范治疗率)、三高(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疾病负担)、三不足(诊断不足、治疗不足、宣教不足)引起了广泛关注。近几年,通过各地试点和专项活动,尤其是新冠疫情发生,地方基本公共卫生投入增加,基层卫生机构呼吸疾病体系建设和基层医务人员预防、诊断、控制、治疗、康复能力的增强,此时将慢阻肺纳入国家基本公卫服务项目是适宜的且为时未晚。”中国药科大学国家药物政策与医药产业经济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药品监管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邵蓉建议,基于国情,尽可能协同各方政策将临床治疗效果好、经济性评价好的治疗药物更多更快地惠及患者,切切实实提高慢阻肺患者的药物可及性。

http://df.youth.cn/dfzl/202302/t20230228_14352030.htm

编辑:闫玉茹  审编:admin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