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底,安徽铜陵德上高速公路上一起惨烈的交通事故,将小米汽车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一辆小米SU7标准版电动汽车碰撞后爆燃,车内三名年轻女性不幸罹难。这起悲剧,不仅是三个家庭的沉重灾难,更是对小米企业社会责任与ESG实践的一次严厉拷问。从雷军和小米近期的发言来看,其在应对危机和践行责任方面,存在着诸多令人失望之处。
在企业社会责任层面,产品安全是重中之重。小米SU7此次事故暴露出严重的安全隐患,无论是车门锁死无法逃生,还是电池爆燃加速悲剧进程,都表明小米在产品设计与安全考量上存在漏洞。雷军一直强调小米的创新与性价比,但当产品安全无法保障,这些优势便显得苍白无力。企业对消费者负有保障其生命财产安全的基本责任,此次事故无疑是小米在这方面的重大失职。
在危机公关上,小米的表现也难以令人满意。事故发生后,小米初期的回应机械化,缺乏对受害者家属的人文关怀和有效沟通。家属质疑车门打不开、电池防护失效等问题,小米虽称符合国家标准并提交行驶数据,但检测过程的不透明加剧了公众的不信任。据说直到警方协调,小米才安排与家属会面,这种迟缓且被动的处理方式,尽显其对社会责任的漠视。一个有担当的企业,在面对此类重大事故时,应迅速展开调查,主动与家属沟通,公开透明地处理问题,而小米显然没有做到。
从ESG中的环境维度看,新能源汽车本应在减少碳排放、推动绿色出行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然而,小米SU7事故引发了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质疑,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选择,不利于行业的绿色转型进程。小米若想在环境责任方面有所建树,首先要确保产品质量与安全,让消费者放心选择其绿色产品。
在社会责任维度,小米除了产品安全和危机公关问题外,还面临着可能存在虚假宣传的指责。小米SU7 Ultra车型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曝涉嫌虚假宣传,车主花费高价选装的部件实际功能与宣传严重不符,这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公然侵犯。此外,小米通过OTA更新限制车辆马力,要求用户“刷赛道成绩”解锁性能,这种做法被批侵犯消费者选择权。企业对消费者的诚信和尊重是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小米在这方面的行为无疑损害了自身的品牌形象和消费者的信任 。
在公司治理方面,此次事故也凸显出小米可能存在管理漏洞。快速扩张的战略下,小米汽车以“地表最快”速度实现年交付35万辆目标,但研发周期被压缩。这或许导致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对安全性能的测试和验证不够充分。雷军虽强调“安全是最高标准”,但实际行动却未能跟上。公司治理应确保企业战略与社会责任、产品安全相协调,小米显然在这方面出现了偏差。
而从投资者的视角出发,企业社会责任与ESG早已成为观察上市公司的关键指标。小米在此次事件中的种种表现,这两方面的成绩单恐怕难以及格。投资者在评估企业时,越来越注重长期可持续发展与风险把控。小米产品安全问题的暴露、危机公关的失当,在公司治理层面可能存在的隐患,都让投资者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担忧 。
这种担忧直接反映在股价上。在事故发生后,小米股价出现波动。尽管股价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此次事件无疑是一个负面因素。如果小米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重塑品牌形象,长期来看,将难以获得投资者的更多青睐,其股价也可能因投资者信心不足而受到持续影响。雷军在内部讲话中坦言“未料到事故对小米的打击如此之大” ,“公众的期待远超想象”。但这种反思显得过于轻描淡写。面对如此重大的事故,仅仅表达意外和对公众期待的感慨远远不够。小米需要深刻反思自身在产品研发、安全保障、危机处理等方面的问题,切实采取行动改进。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小米作为一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企业,其在ESG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也对行业和社会有着示范作用。此次事故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企业不能只追求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张,而忽视产品安全和社会责任。
小米应痛定思痛,在产品安全、危机公关、诚信经营和公司治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整改,将企业社会责任和ESG理念真正融入到企业的战略和运营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如此,小米未来的发展之路才能更加顺利。
https://k.sina.com.cn/article_1649285380_624e190400101dpxo.html?from=auto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食品饮料行业ESG扫描:百家公司加入披露队伍,白酒行业领跑
下一篇:2025 ESG与高质量发展创新论坛6月13日将在北京举办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