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令维
在洞庭湖滨,71岁的女共产党员李立华从青丝到白发的五十载春秋里,她与丈夫周国祥相携而行,将清贫的日子过出滋味,用爱与责任浇灌出一个和谐兴旺的幸福之家,谱写了一曲大爱长歌。
这位湘女在公益路上的身影始终坚定如初。从扶贫济困到乡村振兴,从抗洪抢险到疫情防控,她累计捐资捐物3960万元,化作孤寡老人心中的暖阳、贫困学子手中的书本、灾区群众重建的家园。农民工亲切地唤她“大姐”,敬老院的老人念叨着“闺女来了”,山区的孩子们追着喊“奶奶”,这些朴素的称谓,胜过鎏金奖章。
岁月的勋章在她胸前熠熠生辉:“全国三八红旗手”的礼赞,“中国好人”的荣光,“全国最美志愿者”的赤诚,“中华慈善奖”的褒扬,“湖南省文明家庭”的传承……这些荣誉背后,是李立华用半世纪的大爱,在时光里绽放的最美芳华。
善念初萌
20世纪50年代初,李立华生于一个普通农家,父母起早贪黑、以田地为伴,日子虽清贫节俭,却乐善好施。
童年的一个瞬间,在她心中种下善的因。8岁生日那天,母亲特意做了一条大鲤鱼。鱼香满屋时,木门“吱呀”一声,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牵着一个小女孩站在门口。母亲撩起围裙擦擦手,舀了半升米倒入老人的布袋,又利落地盛了碗鱼汤,剔净鱼刺,将雪白的鱼肚肉夹进女孩碗里。李立华望了望小女孩干裂的嘴唇,筷子一转将碗底下的荷包蛋拨了过去。
这份刻进骨子里的善良,伴随李立华走过人生每个阶段。她与周国祥婚事简办,一床铺盖、一张旧桌、一间陋室,却装着满满的幸福。儿子曾偷偷用自己的学费帮助双亲患病的同学,老师来家访询问时,李立华一把搂住儿子:“做得对,妈妈为你骄傲!”如今,儿子成家立业,善行成家风,儿媳也跟着做志愿服务,孙子当上“公益小天使”,善念代代相传、岁岁流芳。
孝善传家
命运给予李立华早早地考验。12岁时,母亲病逝,迫于生计,父亲远赴他乡。天还未亮,她先为弟妹做好早饭,再踏着十公里的晨露上学。放学后,她像归巢的春燕跑回家,挑水、烧饭、洗衣……直到油灯将她的身影映在斑驳的土墙上,才翻开作业本。
14岁那年,看着弟妹们攥着铅笔头渴望读书的眼神,她含着泪水把课本一页页撕下,为弟妹包好书皮。第二天拂晓,她便走进镇上的肉食站,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养家的重担。生活的艰辛在她掌心磨出老茧,却将坚韧融入骨血。
这份坚韧如同门前的樟树,在岁月中愈发挺拔。恋爱时,得知未来婆婆常年卧床,她迎着周国祥忐忑的目光,毅然承诺:“这份责任,我愿一起承担!”20年间,晨起端药,夜半翻身,有次深夜婆婆高烧,她赤着脚跑了5公里泥路请来医生。邻里们感叹:“亲闺女都难得这般尽心!”
“孝善传家”是李立华用半生践行的家训。30年间,全家为敬老院送去3980套棉衣冬被,每件衣被都透着阳光的味道,温暖900余位孤寡老人的寒冬。
爱心远扬
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李立华白手起家,从街边小摊到创办国家一级建筑公司,她始终将党徽别在心头,用真情回报社会。
在湘滨镇杨柳潭村,她发现贫困户守着鱼塘发愁,当即自掏腰包聘请专家开办养殖技术培训班,并亲自跑市场找销路,带动村里的养殖户增收致富。
孩子们的心愿,她捧在手里暖着。当听到六塘乡佘家小学黄添乐同学说“想穿新校服升国旗”时,她连夜联系服装厂。“六一”那天,37个孩子穿着崭新的校服,在操场上围成爱心唱响《感恩的心》,晨光中翻飞的衣角,让在场的老师和家长红了眼眶。20年间,9860套校服、书包,563名受助大学生,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被照亮的未来。
对因病致贫的家庭,她总多一分牵挂。当杨林寨乡王家河村苏盛梅为孩子的高额医疗费感到绝望时,李立华先后送去6.6万元爱心款,还安排其丈夫到公司上班。“是李阿姨让我们重拾了生活的勇气。”苏盛梅含泪说道。这样的暖心帮扶已有200多例,每一个家庭都重燃起生活的希望。
2023年9月5日,人民大会堂里掌声雷动,她捧着“中华慈善奖”奖杯的手微微发颤:“这份荣誉,是信任,是责任,更是我继续前行的力量!”
https://www.803.com.cn/2025/06/29/991449869.html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