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科学
情系山河 艺写时代
2021-10-18 09:12:36  来源:光明日报

巴音布鲁克草原(油画) 马常利

大庆人(油画) 马常利

收获时节(油画) 马常利

【艺海撷英】

1949年,马常利先生考入北平国立艺专(后更名为“国立美术学院”)绘画系。1950年1月,“国立美术学院”正式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美术建设也拉开了序幕。以人民的要求为要求,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表现什么,成为新中国美术创作与发展的方向。这样的时代要求,也是马常利先生贯彻一生的艺术追求。

马先生是铁路工人的儿子,在铁道边捡煤块长大,其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画。1949年8月,北平国立艺专招生考试,考前他仅上了一个星期的补习班,考试时画石膏像,他将暗部画得很黑,时任北平国立艺专校长的徐悲鸿先生评价道:“这个孩子敢画,胆子大,好培养。”便将他录取了。反而同考的很多擅长以炭笔擦画的方式画照片的考生没被录取,这也印证了徐悲鸿先生所推崇的画画要“宁拙毋巧”。

马常利先生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并留校任教,那年他22岁。留校后,他辅佐丁井文先生筹建了中央美院附中,1977年调回油画系教授工农兵学员。1979年,油画系恢复工作室制,马先生进入油画系第二工作室任教。他为人和善,总能发现每位同学的优点,并给予鼓励,在长期的教学中如春风化雨,为中央美院的油画教学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回顾马常利先生从学生到教师再到教授的身份变化路径,回望新中国美术建设从改造传统文人画审美情趣到为人民服务的变化道路,我能够看到马常利先生的作品具有三个特点,对今天的美术教学有着重要启示。

第一,“下乡再下乡”。从青藏高原到大庆油田,从江西井冈山到山西晋阳,从河南辉县到河北太行山,马常利先生的每一次下乡体验都能转化为丰厚的艺术成果。《解放军与藏民》《大庆人》《荒原钻探》《收获时节》……“劳动最美丽”的主题,是他在少年成长时深埋于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观念的具体体现,讲述的是一个全新的共和国充满激情的建设故事,展现的是团结、奋斗的人民建设新中国的豪情壮举。

第二,“色彩再色彩”。中央美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的创始人罗工柳先生在考察了欧洲油画后谈到,在苏联可以学到代表劳动大众的色彩语言。马常利先生是罗先生的学生,从其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马常利先生也善于从平凡中发现美,表现美。用他自己的话说:“名山大川虽然美,但它的美毕竟与一般人的生活环境相距较远,因而不易使人感到亲切。但那些平凡的景物往往蕴含着巨大的美的价值与魅力。”平中见奇,平易近人,马常利先生的色彩是温暖的、祥和的。那些极富个性表达的作品,既是他一生的艺术研究硕果,也是新中国油画艺术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时代再时代”。马常利先生一直以忘我的胸怀表现祖国大江南北,表达对所处时代的赞颂,无论是《绿色交响》中对自然造化的创造性表现,还是《秋收起义——向井冈山进军》里对革命历史事件的精准再现,抑或是《巴音布鲁克草原》所呈现的生活烟火气,鲜明的时代特色一直贯穿马先生的创作。这些平凡的画面故事,在他的笔下渐渐汇聚成伟大祖国的万种风情,同时彰显出中国油画家的文化情怀。

近日,马常利先生迎来了他的90岁生日,其众多经典作品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山河情——马常利油画艺术展”上亮相。这些作品展现出马先生在创作、研究、教学三者并重的艺术道路上长期勤奋耕耘所积累起的丰厚成果,更呈现出一位艺术家怀着真挚的情感走进风景、走进生活、走进人民的坚实足迹。

(作者:张路江,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

编辑:闫玉茹  审编:admin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