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
累计投入40多亿元!呼和浩特医疗资源不断优化
2021-07-01 10:17:21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6月29日,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呼和浩特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就我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总体情况进行了介绍。

据了解,我市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首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呼和浩特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城乡居民健康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医疗资源不断优化

我市累计投入40多亿元,陆续新建了市第一医院、市蒙医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口腔医院,改扩建了市第二医院、市职业病医院。新建和改扩建旗县综合医院、中蒙医院10所。“十三五”期间,我市对4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6个乡镇卫生院、812个村卫生室同步进行了建设,市政府出资为全市乡镇卫生院配备了“大三件”、“小三件”设备288台件,基层名医工作室实现了全覆盖。2020年,我市启动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项目,规划建设用地780亩,总建筑面积21.07万平方米,基本建设总投资19.17亿元。项目包括呼和浩特市第二医院迁建项目、呼和浩特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呼和浩特市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执法业务用房合建项目、呼和浩特市职业病防治院建设项目、呼和浩特市精神卫生中心建设项目。其中,呼和浩特市第二医院迁建项目已开工建设。

2020年底统计,全市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自治区在内)3008所,注册执业(助理)医师18019人,注册护士20517人,编制床位21327张。按常住人口计算,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5.7人、拥有护士6.5人、拥有床位 6.7张,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2021年,我市为加速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将外请专家列入政府工作报告,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逐步打造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专科。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带领市卫生健康委及市属医院与北京市医学会、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京蒙对口协作办、北京23家医院进行了对接,就技术指导、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教学、会诊转诊、医院管理六个方面达成共识。市财政局拿出1200万元用于引进北京医疗服务。今年计划外请专家出诊3240人次、开展学术交流48次、外派进修人员200人、培养医护人才1000人、师带徒800 人,五年内争取建设1个国家级重点专科、10个专科达到自治区重点专科水平。截至目前,有北京等区外70多人次专家来我市出诊、会诊、手术,为患者提供了便捷的医疗服务。

医改取得积极成效

我市紧跟全国步伐,坚持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先后出台了40多项改革措施,通过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采购“两票制”“带量采购”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等举措,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近年来,我市对标先进地区,制定出台全市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结合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来的问题,科学评估全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坚持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快推进卫生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基层疾控队伍建设,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全市公立医院均建立了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其中4家医院进入自治区试点行列。13家三级公立医院实施了分时段预约诊疗服务,其中8家医院接入全市预约挂号统一平台,实现了线上支付与检验检查结果手机查询,3家三级综合医院开展了日间病房和日间手术试点,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所有二级公立综合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签订双向转诊协议。深化以三级医院为龙头的医疗联合体建设,建成城市医疗集团3个、专科联盟43个、高层医疗协同体38个、医共体10个,建成紧密托管医联体8个,医疗集团和专科联盟覆盖医疗机构302家。我市充分发挥三级医院在诊疗服务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下沉优质医疗资源,持续提升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引导医联体内形成顺畅的转诊机制。推进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在5个旗县推行县域医疗综合改革。先后启动实施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乡村医生巡诊、基层名医工作室建设、医师多点执业、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等一系列改革政策,并大力推进市第一医院创“三甲”、旗县区综合医院创“二甲”,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不断增强。

智慧医疗建设稳步推进

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智慧医疗,改善医疗服务。市第一医院建成远程医疗会诊服务平台,覆盖医疗机构33家。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卫生信息化能力,我市为乡镇卫生院配齐数字化医疗设备,建设基层医疗机构一体化“云医疗”系统及影像、彩超、心电远程诊断中心。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全市9家自治区级医院、6家市属医院、10家旗县区级综合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互联互通,做到了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区域信息平台已集中整合居民健康档案、全员人口信息和医疗机构诊疗信息约8亿条。

为解决医疗机构“一院一卡、重复发卡、互不通用”就医“堵点”问题,全市全面推广电子健康码应用,有26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系统,实现居民诊疗“一码通”。截至目前,共发放电子健康码580万余张,医院累计用码2000余万人次,居民平均每次就诊用码3.6次,使用电子健康码就诊已经成为青城居民的新时尚。

推进智慧急救体系建设,卫生应急能力持续提升。呼和浩特120医疗急救指挥中心与北京急救中心建立了京蒙立体化医疗急救网络,上海金汇通用航空公司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航空医疗救援基地,和林县医院建立了航空医疗救援站,打造了首府人民的“空中绿色生命线”。目前,我市120指挥调度水平已步入全国前列,平均受理时间缩短至41秒。

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我市不断加大投入,202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2015年人均45元提高到70元,服务项目由9类22项增加到13类56项。全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98%以上,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多年来未发生人间鼠疫,连续15年没有乙脑、30年没有白喉报告病例。我市率先在全区建成标准化预防接种数字化门诊104个,实现了疫苗接种安全可靠、全程可追溯。我市全面筑牢鼠疫防控“三道防线”,建成鼠疫监测与应急演练培训基地,有效遏制鼠间疫情扩散蔓延,严防人间鼠疫发生。

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全市全面开展免费婚检、免费增补叶酸、免费孕前优生检查、产前筛查及新生儿疾病筛查,在自治区率先开展“新生儿耳聋基因、遗传代谢病免费筛查。开展妇女病普查诊治,免费为近40万名农村妇女实施乳腺癌、宫颈癌“两癌”检查,救助“两癌”贫困患病妇女925名。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抓手,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普及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群众防病意识和健康素养明显提升,2020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0.28%以上。

中蒙医药事业发展振兴提质提速

我市加大中蒙医药事业投入,形成了以自治区和市级中蒙医院为龙头、旗县中蒙医院为骨干、其它医院中蒙医科为补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中蒙医医疗服务体系,一大批名中医名蒙医在推动中蒙医事业传承发展、保障群众健康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全市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实现了中蒙医馆全覆盖。

健康扶贫实现圆满收官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市卫生健康委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把健康扶贫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为抓手,聚力实现贫困人口看病“有地方、有医生、有制度保障”,特别是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任务艰巨的情况下,攻坚克难,尽锐出战,使健康扶贫各项政策落地生效。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入院救治贫困患者68425人次,其中30种专项大病累计救治2690人。累计为44884户贫困家庭、36243名贫困慢病患者开展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了贫困人口签约服务全覆盖。贫困人口县域内就医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全市贫困人口住院共发生医疗费用18444万元,其中自付比例为11.25%,个人负担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健康扶贫步入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发展轨道。我委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全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市卫生健康委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切实发挥疫情防控“主力军、先锋队、排头兵”作用,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策略,重点推动落实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监督检查、物资保障、宣传引导“五位一体”防控措施,全系统人员取消休假,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全力以赴投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此外,积极支援湖北抗击疫情工作,先后派出四批80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本土7例确诊病例55天内实现了清零,保障入境国际航班105架,救治境外输入确诊病例211例,取得了医护人员“零感染”、救治患者“零死亡”的优异成绩,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做出了应有贡献。

我市积极组织新冠疫苗集中接种,调动一切医疗资源,最大程度提高全市疫苗接种率。在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辛勤奉献和忘我工作下,截至2021年6月27日24时,全市已累计接种新冠疫苗226.9万剂次。

编辑:杨味  审编:xjl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