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
芦笙阵阵,笑语盈盈。2025年国庆邂逅中秋,八天的“超长黄金周”点燃了人们的出游热情。在湘西南的层峦叠翠间,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以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文旅活动,成功“圈粉”四方宾朋。
沉浸式体验:让民族文化“活”起来
“加油!加油!”在靖州地笋苗寨的广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姑妈拔河”赛正激烈进行,游客与当地苗族妇女混合编队,在欢声笑语中角力。这是地笋苗寨“中秋华诞·苗绘地笋”双节嘉年华的生动一幕。
“没想到这么好玩!”刚从“拔河赛场”下来的长沙游客李雯,脸上还带着兴奋的红晕,“我们刚才还体验了打糍粑,热乎乎的糯米在木槽里,大家轮流用木槌打,虽然累,但吃着自己打出来的糍粑,特别香!”这一系列的“苗寨初体验”让李雯和孩子都感到新奇不已。
夜幕降临,篝火燃起。在村民的引领下,游客与苗族同胞手拉手,围成圆圈,跳起欢快的芦笙舞。火光映照着一张张笑脸,古老的苗歌与现代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
“这种感觉太奇妙了!”一位来自广东的摄影爱好者王先生一边调整相机参数一边感慨,“这不只是观看表演,而是真正成了他们节日的一部分,这种文化的参与感和认同感,是任何景区演出都无法比拟的。”
合拢宴活动现场(张秦/摄)
在岩脚侗寨,悠扬的侗族大歌同样让人沉醉。大学生刘静和她的同学们正坐在鼓楼下,用画笔描绘着风雨桥的轮廓。“我们是学校美术系的,来这里写生。这里的建筑、服饰和人文气息都是绝佳的创作素材。”刘静说,“‘画意侗寨’这个活动把我们的课堂搬到了田野,感觉每一笔都在和历史对话。”
暖心服务:细节之处见真章
除了文化的魅力,靖州在“双节”期间推出的系列暖心服务,同样给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开车过来之前还担心停车难,没想到县里把机关单位的停车场都免费开放了,指示牌很清楚,一下子就找到了车位,这个举措真的太贴心了。”自驾前来的一家民宿老板张先生对靖州的“柔性”交通管理赞不绝口。
据了解,假日期间,靖州对所有因不熟悉路况造成的轻微交通违法以教育为主,免予处罚,这一“暖心政策”让许多初来乍到的游客松了一口气。
服务的温度还体现在高效的处理机制上。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值班室内,值守人员正与各监测点核实当天数据。“我们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涉旅投诉在24小时内响应、处理、反馈。”值班负责人介绍,“通过12345热线转来的游客诉求,我们要求简易问题1小时内处置,一般问题24小时内办结,必须给游客一个满意的答复。”
市场兴旺:文旅融合释放消费潜力
10月4日,靖州地笋苗寨大学生写生基地热闹开笔,来自各地的大学生们齐聚这座充满苗族特色的古村落,以笔墨为媒定格苗寨秋韵。
“为了这次的写生活动,我们组织了近80名学生过来,预计要住上一周。”带队的美术学院李老师介绍。
这批稳定的客源,不仅带来了门票收入,更显著拉动了周边的民宿和餐饮消费。“我家客栈一共12个房间,假期前就被写生团队预订了一大半。”地笋苗寨一家民宿老板笑道,“他们一住就是好多天,吃饭也在我们这。”
丰富的活动和优质的服务,直接转化为市场的旺盛人气。据统计,假期前四天,靖州除A级旅游景区外,县内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馆也人气十足,住宿市场尤为火爆,监测点酒店平均入住率高达83.68%,周边消费场所创营收佳绩。
靖州地笋苗寨美景(陈俊名/摄)
“我们注意到,吸引和留住外来游客的能力,特别是与周边知名旅游目的地竞争时,仍有提升空间。”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依托丰富的苗侗文化资源,开发更多常态化、沉浸式的旅游产品,同时持续优化旅游环境,提升服务质量,让‘诗与远方’在靖州变得更加触手可及、温暖人心。”
https://local.cctv.com/2025/10/10/ARTIYTyJTtGe740ifOfaqtob251009.shtml?spm=C84918.PqvzMCO0QQvU.Eq5PG7t8Thea.55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