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
近年来,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深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通过系统整合区域内非遗资源,常态化推进非遗“六进”活动,打破传统文化与大众生活的壁垒,让群众在“家门口”邂逅非遗之美,为古老技艺注入现代活力,推动非遗传承迸发蓬勃新生机。
非遗表演进社区(雷中祥/摄)
“黄阳司的扎故事,是爷爷讲的老传奇,不用画笔不用墨,铁架当骨,绑带当衣!”日前,一场融合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黄阳司扎故事”的情景创意朗诵表演《红星扎进少年心》,在永州市冷水滩区菱角山街道下河线社区精彩上演。舞台上,演员们将扎故事的传统造型与朗诵的情感表达巧妙结合,生动再现了非遗的独特韵味;台下,居民们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响起阵阵掌声,这场“接地气”的表演,让大家近距离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
小演员正在表演《红星扎进少年心》(雷中祥/摄)
黄阳司扎故事又叫扎台戏、故事柜,始于明洪武年间,是当地端午举行的一种传统体育、游艺杂技活动,以真人穿戏服、画脸谱、操道具扮演传统戏剧或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场景,展示的内容主要为忠、孝、节、义、仁等,2016年被评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保护项目,成为冷水滩区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光守着老技艺不够,还要让它‘活’起来、‘火’起来。”湖南省非遗保护项目黄阳司扎故事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罗海林在谈及传承心得时说。为让这门古老技艺适应现代审美需求,罗海林与传承团队不断探索创新表演形式,主动将黄阳司扎故事与舞蹈、朗诵、情景剧等现代表演艺术融合,既保留了传统技艺的核心精髓,又增添了时尚元素与互动性,让观众在欣赏表演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又能体会到现代艺术的创新活力,有效扩大了非遗的受众群体。
学生正在学习渔鼓(雷中祥/摄)
这边扎故事“圈粉”无数,那边渔鼓声响进校园。在银象小学的音乐教室里,阵阵清脆悠扬的渔鼓声此起彼伏——手持渔鼓的学生们正跟着老师,一边学习渔鼓的基本节奏,一边哼唱着改编的家乡歌谣,眼神里满是对这门传统艺术的好奇与喜爱。
该校自2019年将零陵渔鼓纳入学校特色课程以来,多次邀请零陵渔鼓传承团队来校开展教学,指导授课。同时培养师资力量,开展渔鼓特色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渔鼓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艺术素养,更加深了对家乡文化的了解与认同,真正实现了“以课传艺、以艺育人”,为零陵渔鼓的传承播下了“少年种子”。
从社区里热闹的扎故事表演,到校园中悠扬的渔鼓传唱,冷水滩区用“创新”为非遗架起桥梁,用“传承”为文化留住根脉。如今,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在这片土地上“活”起来,它们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融入日常的文化风景。接下来,冷水滩区将继续探索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让更多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光彩,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持久生命力,成为推动地方文化繁荣、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力量。(文/冷水滩融媒雷中祥)
https://local.cctv.com/2025/09/17/ARTIS1V1Dlomg9auTayrqQdj250917.shtml?spm=C84918.PqvzMCO0QQvU.Eq5PG7t8Thea.48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福建晋江木偶戏作品首登中国戏剧节舞台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