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快报
陕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 牢记
2025-10-23 10:18:36  来源:陕西日报

原标题:牢记嘱托答好民生“幸福卷”

图为2025陕西省劳务品牌交流活动现场的“长安汉唐妆造师”劳务品牌展台(10月16日摄)。 周明摄

“在家门口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如今挣钱、顾家两不误。”

“出门下楼,走进社区食堂,就可吃到便宜可口的饭菜。”

“家庭医保共济可以异地办理,这样的政策便民又实惠。”

……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十四五”以来,三秦百姓对身边事的感受和口碑,成为陕西不断强化民生保障最有力的印证。

“十四五”以来,陕西牢记嘱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办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实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形成持续上扬的幸福曲线。

夯实就业这个民生之本

9月开学,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大四学生武文涛特意整理了自己之前考取的多个技能证书,以备面试所需。

“秋招季是求职的关键时期,多场特色鲜明的校园招聘会为我们毕业生带来了众多工作岗位,还有就业指导老师现场为我们辅导。”10月16日,武文涛在本校举办的西商融合发展联合招聘会上投出多份简历,并收到好几家企业的面试邀约。

就业乃民生之本,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更是重中之重。从人社部门到教育部门,再到人力资源公司,陕西针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相继举办多场综合类招聘会、专场招聘会、校园招聘会、网络和直播招聘会。

“十四五”以来,陕西接连出台多项政策举措,重在协同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各地各部门按照部署,密集开展“10+N”就业公共服务专项活动,擦亮“乐业陕西 ‘就’在三秦”系列招聘品牌,建设高校就业服务驿站,有效促进人岗精准匹配。

就业,一头连着家庭幸福,一头关系社会稳定。端稳就业饭碗,是三秦儿女的期盼,也是陕西决意改善民生的目标。

“现在工作生活都挺好,在家就能完成藤编工作,每个月收入六七千元。”在外闯荡多年,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朝阳村村民李汉强选择回家乡当一名藤编师。

藤编这门老手艺像不断延展的藤蔓、竹条,串起了乡村的一二三产业,让群众在家门口端稳就业饭碗。

在陕西,以“汉中藤编师”为代表的劳务品牌,让供需两端更好地实现双向奔赴。截至目前,全省各级人社部门共培育认定劳务品牌158个,累计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近400万人。

技能有了,钱袋鼓了,幸福生活的梦想不再遥不可及。

“十四五”以来,陕西多措并举,从增加就业岗位、优化就业服务、强化技能培训等方面发力,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地就近就业。2022年至今年8月,陕西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63.26万人。

“我们将持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劳务品牌培育、就业服务提质‘三项工程’,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陕西省人社厅副厅长陈晓东说。

托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

一日三餐,四季烟火。

近日的西安古城,秋雨绵绵。中午时分,走进西安市新城区长乐社区的“饭大爷”老年餐厅,只见一派热闹温馨的场面。和往常一样,76岁的社区居民邓桂丽来到这里排队就餐。

“这里饭菜品种很丰富,都是家常菜。我们老年人给饭卡充值还有优惠。”10月14日,邓桂丽告诉记者,社区很多老年人是自己居住,有了社区餐厅,就餐方便不少。

一顿暖心饭,映照出陕西用心用情关怀老年群体的温度。

在陕西,越来越多的地方因地制宜构建灵活多样的老年助餐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了暖心饭。

像“饭大爷”老年餐厅这样的重点惠民工程,全省各地都在推进建设。从城市日间照料中心到社区养老服务站,各类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助浴、助医等多样化服务。

“十四五”以来,陕西不断完善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不断织密的养老服务网络正用触手可及的服务、细致入微的照护,为老年人托起幸福晚年。

“一老一小”牵动万千家庭,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关乎民生、连接民心。

“孩子送来了,辛苦你们了。”

“放心去上班吧,孩子有我们照顾。”

10月15日一大早,西安市长缨东路社区居民郝月像往常一样,先把孩子送到社区托育中心,然后去工作。“家门口的托育中心既方便又放心,为我们上班族解决了大问题。”郝月告诉记者。

“‘一老一小’始终是我们做好民生保障工作的重点。我们推行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就是要让社区居民在楼底下、家门口享受方便实惠、质量有保障的养老及托育等便民服务。”新城区民政局局长朱增理表示。

一件件办到群众心坎里的民生“小事”,让陕西“一老一小”服务网进一步织牢织密,托住稳稳的幸福。

民生实事汇聚幸福增量

如果不是易地扶贫搬迁,在山里住了半辈子的冯红英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不仅能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还能在家门口找到一份稳定工作。

“搬迁之初还有点担心,现在看来是多虑了。下了楼就能上班,老人看病、孩子上学都方便。”搬迁至安康市汉滨区长岭诚信路社区的冯红英一家只掏了1万元就住进了三室一厅的新房。

此心安处是吾乡。随着后续各项扶持措施在一个个搬迁社区落地见效,陕西80多万名搬迁群众圆了“乐业安居”梦。

做好民生工作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在三秦大地,让老百姓更暖心的民生服务还体现在医疗、教育等领域。一项项改革创新举措落在实处,汇聚成百姓的幸福增量。

“我到医院做检查和后续住院,可以使用老公医保卡里的余额。这样的政策便民实惠,真好!”西安市民谢蕾的感受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在陕西,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让百姓有了更多“医”靠。“十四五”以来,陕西不断扩大医保“惠民圈”,实现医保个人账户省内异地家庭共济,共济亲属的范围扩大至其参加基本医保的近亲属。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明亮的教学楼、现代化的智慧教室、标准化的运动场……如今,延安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里里外外变了样。陕西通过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落实“双减”政策等系列举措,用心用情书写民生答卷。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十四五”以来,陕西持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把民生底线兜得更牢。

陕西建立多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将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落实全民医保参保计划,截至今年9月,全省基本医保参保3692.18万人,其中,职工医保892.5万人、居民医保2799.68万人。

一切为了人民的期盼。在陕西,一项项好政策、一件件民生事,让三秦儿女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底气更足了。随着民生短板加快补齐、民生底线不断筑牢,温暖人心的民生画卷更加亮丽。(记者 周明)

http://sn.people.com.cn/n2/2025/1023/c186331-41388372.html

编辑:闫玉茹  审编:益申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新疆:棉海丰收忙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