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在鼓浪屿婚姻登记中心颁证室拍照留念。
海沧区新阳街道霞阳社区助老员入户关心关爱老年人。
厦门市社会福利中心儿童福利院为社会散居困境儿童提供临时照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新时代福建改革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为厦门民政工作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一年来,厦门市民政局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推动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服务供给更加精准、治理效能更加彰显。
从困难群众在家“一键求助”就能办理救助,到老人享受“免申即享”的津贴保障,再到各地新人奔赴鼓浪屿领取结婚证,一幅“民生有温度、治理有力量、发展有活力”的城市画卷正徐徐展开。接下来,市民政局将持续推进社会救助精细化、养老服务普惠化、社会事务便民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厦门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贡献民政力量。
兜牢民生底线
让“救助温度”直达困难群众心坎
今年9月,家住翔安区的李阿姨在“i厦门”App上轻轻一点,就完成低保与临时救助“一件事”联办。行动不便的她,本以为这又是一场“来回跑”的麻烦事,没想到在社区社工的上门协助下,只花了不到10分钟就完成线上申请,社工还全程帮她核对材料、跟进进度。这一幕,是市民政局持续推进社会救助改革创新、强化基层服务力量的生动缩影。
2025年,厦门在全省率先完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明确低保标准与上年度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挂钩,特困人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其他困难群体保障标准与低保标准衔接相应调整。自7月起,低保标准由1120元调整为1200元,增加80元、增幅7.1%,位居全省首位。
一直以来,厦门始终把兜牢民生底线摆在突出位置,推动社会救助体系更加精准高效。9月1日,《厦门市低收入人口救助办法》正式印发,以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底线为目标,结合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稳步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低收入人口。
针对部分特殊困难群体行动不便、申请难等问题,厦门以社会救助“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为牵引,推动“便捷快办”服务,打通“i厦门”App“一键求助”自动链接闽政通“社会救助一件事”。结合上门帮代办,实现困难群众不用出门、只需一次申请就能实现低保和临时救助等网上联办。一年来,已累计开展社会救助“一件事”2964件,相关经验做法获省发改委刊发推广。
作为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地区,厦门通过“慈善+社会救助”等模式,推动救助服务嵌入基层治理。一年来,全市统筹建设镇(街)民政服务站,购买服务项目68个,投入资金2342.38万元,服务群众54万人次;设立29个社区慈善基金,筹集善款116.9万元,为解决基层“小急难”问题提供支持。
守护“夕阳红”与“朝阳光”
一老一小服务更有温度
一年来,全市民政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重要回信精神,以实施新时代“银龄行动”为抓手,将重要回信精神转化为促进老有所为的生动实践,切实把老年人生活保障好、作用发挥好、权益维护好。
市老年活动中心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志愿服务,通过走访慰问困难老人家庭,联合其他志愿服务组织开展专家义诊、智能手机使用辅导、非遗手工体验等多项贴心服务,为老人们搭建起与社会紧密相连的桥梁。志愿者们不仅带去物质上的帮助,更传递党和政府的关爱与温暖,增强困难群体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现在吃饭每月补贴90元,助餐点就在小区里,热汤热饭端到手;社区助老员每周来两次,和我聊天、帮我打扫,比亲闺女还贴心!”说起社区养老服务,家住湖里区殿前街道的陈奶奶满脸笑意。她的日常,正是厦门不断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提升老年人幸福感和获得感的一个缩影。
厦门持续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让老年人从“养老”走向“享老”。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养老机构44家、照料中心60家、农村幸福院161家、居家养老服务站及村改居社区幸福院398家,各类养老床位总数23010张。全市已建成长者餐厅487个,配备助老员1069人,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行、助医、助急、助乐等助老服务。助餐服务实现“免申即享”每日3元补贴,并探索慈善助餐、乡贤助餐等多元模式。
智慧养老也成为厦门的一大亮点。“鹭邻享老”平台和“邻安康”长者守护系统已覆盖48万名老年人,3381户特困老人完成设备安装;“邻好吗”24小时呼叫中心联通近700个社区服务站点和3900名服务人员,实现供需精准调度。“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实现养老服务数字化、监管智慧化,翔安区“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探索形成具有厦门特色的可复制经验。
市民政局还持续加大民生兜底保障力度,不断减轻家庭养老负担。每年向全市6.3万名年满80周岁的户籍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约8000万元,发放标准全市统一、全省最高。率先全省采用“免申即享”主动发放方式,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无需办理申请审批手续即可领取。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已连续10年为全市所有户籍老年人投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幸福安康险”,最高赔付额10万元,覆盖范围和保障力度均为全省最高、全国领先。
在儿童服务方面,厦门围绕困境儿童“健康成长、家庭赋能、社会融入”的需求,创新构建“双向奔赴·三维赋能”公益关爱格局,实现儿童福利从“兜底保障”向“系统赋能”升级。市社会福利中心依托专业资源开展“开门办院”试点,组建“儿童健康关爱先锋队”和“多元赋能联合体”,服务覆盖困境儿童及家庭800余人次,形成具有闽南特色的“厦门样板”。
在服务创新、治理机制和价值理念上,厦门模式均具示范意义。其中,儿童服务从单一帮扶延伸为多层次赋能,治理机制实现政府、机构和社会协同,并将儿童关爱升格为生态赋能,兼顾生存权、发展权和参与权。未来,厦门还将通过完善政策保障、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及强化资源持续保障,推动经验向区域示范复制,打造可推广的儿童福利现代化路径。
创新基层治理
推动社会事务提质增效
在社会事务领域,厦门民政部门持续推动民生服务与城市形象同频共振,不断擦亮城市的温情底色。一年来,厦门在婚姻登记、地名文化、老区发展与社会组织治理等领域持续创新,既强化城市治理的“软实力”,也让民政工作更有温度、更富厚度。
“我们决定来厦门领证,就是为了在鼓浪屿留下最浪漫的回忆。”今年8月,在鼓浪屿婚姻登记中心举办的“浪漫世遗·幸福七夕”活动上,来自江西的小陈和小林牵手走进“爱情名片”之地。伴着钢琴声,他们在百年别墅前互许誓言,在三角梅花廊下领取“红本本”。
今年6月16日,全国首个设立在世界文化遗产地融合内地和涉外涉港澳台涉华侨的公园式婚姻登记场所——鼓浪屿婚姻登记中心正式启用。该中心把婚姻登记从“程序办理”转变成为“美学体验”,启用后受到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6月16日至9月30日,鼓浪屿婚登中心共办理婚姻登记815对,其中涉外、港澳台和华侨35对,日最多办理登记59对。
一年来,市民政局在平安边界建设、地名文化传承、老区发展赋能等方面持续发力,一系列举措不仅织密市域治理“安全网”,也擦亮地名文化“金名片”。联合多部门开展红色文化遗存摸底保护,推动“社区+社会组织+老区村”共建共治,实现老区发展从“外部帮扶”向“内生造血”转变。同时,全市进一步提高革命“五老”人员及遗偶生活补助并上调革命“五老”人员护理补助标准。
社会组织是城市治理的“毛细血管”,也是公共服务的重要补充。截至9月底,全市共有社会组织9040个,其中社会团体1832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456个、基金会43个、备案社区社会组织5709个。社会组织党建全覆盖持续深化,市社会组织综合党委下辖186个党支部,覆盖组织254家,党员929名。
在“双随机”检查、年度报告、等级评估和专项整治的推进下,社会组织治理体系不断完善,3A级以上社会组织占比达25%,僵尸型组织实现动态清零。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就业帮扶、乡村振兴、公益服务,一年来发布招聘岗位86个,举办就业服务活动143场,6家组织参与闽宁协作,帮扶金额达74.5万元,形成政府与社会力量同向发力、协同共治的生动局面。(文/记者 翁华鸿 通讯员 张继斌 图/受访单位提供)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6014565872763276&wfr=spider&for=pc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云南省委书记王宁:走好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点的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