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奔赴,源自使命,归于深情。
关山万里,路途遥遥,一批又一批福建援疆干部人才踏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土地,开启山海携手的征程。
“携八闽初心、润天山脚下、结发展硕果。”这不仅是福建援疆工作的真实写照,更是每一位援疆干部人才对自我的期许。
从闽江到天山,福建人为何一次次奔赴?日前,记者走进昌吉州的田间地头、医院、书屋,在艾草的清香里、菌草的绿意中、各族群众的笑脸间寻找答案。
福建到昌吉
什么在指引方向?
4223公里,是福州到昌吉回族自治州的距离。跨越这4223公里,福建肩负起了一项特殊的使命。
对口支援新疆昌吉州,是党中央交给福建的光荣政治任务,是福建义不容辞的责任。1999年,首批22名福建援疆干部人才毅然告别闽江之畔的故土,踏上了远赴天山脚下的征程。自此,福建与昌吉结下不解之缘。如今,已有9批福建援疆干部人才跨越山海对口支援昌吉。
“援疆机会不容易,一旦有机会,我都去争取。”泉州市第一医院医生林洪盛,怀揣着这份执着,在2024年11月来到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昌吉分院。在昌吉的日子里,他不仅迅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更在与当地患者的朝夕相处中,深刻体悟到援疆工作的千钧分量。“现在有病人专门挂我们援疆医生的号,非常信任我们。”
在一批又一批福建援疆干部人才里,还有许许多多像林洪盛这样的人。他们用专业与热忱,在各自的岗位上,不断增进这份深情厚谊。26年来,福建9批援疆干部人才接续奋斗,累计实施援疆项目1131个,凝心聚力推进产业、民生、智力、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等领域工作。
这份沉甸甸的付出与丰硕的成果,也赢得了国家的认可。2024年,福建援疆前方指挥部首次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持续擦亮福建援疆“金字招牌”。
援疆的日子里
什么在温暖人心?
“十年前,我们在昌吉市医院中是倒数。”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昌吉分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熊健一语道出昔日困境。
如今,该院已达到准三级医院技术水平,年门诊量与手术量分别实现从20万人次到70万人次、从2000台到1.2万台的突破,让当地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这份成绩的背后,是十年间40余位援疆医疗专家的帮扶,更是福建援疆始终将“昌吉所需”与“福建所能”紧密结合的生动体现。
当前,福建援疆正以精准对接的帮扶举措、持续不断的支援行动,为昌吉州的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这份支撑,夯实了发展振兴的厚度。
在呼图壁县电子商务科技产业园里,牙生江·买合木提正对着镜头热情推介家乡特产。牙生江·买合木提曾因从新疆骑行126天抵达福州走红网络,今年1月,他正式成为产业园的员工,以直播形式推广家乡物产,半年就积累了4万多名粉丝,更收获了月入过万元的稳定生活。
而在呼图壁更为广阔的土地上,菌草基地破解了牧草短缺的难题,让“致富草”在荒漠中扎下深根。在呼图壁五工台镇的幸福村里,闽西红色文化巷道与特色展馆相映成趣,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在昌吉市六工镇的田野间,700亩艾草茂密生长,从田间地头“走”进生产车间,为百姓铺就了一条飘着艾香的致富路。
这份支撑,提升了民生福祉的温度。
在民生援疆的接力中,昌吉市阿什里乡“天鹅小镇”,502户哈萨克族游牧民告别高山土房,实现“从牧民到居民、从毡房到楼房、从牧区到社区”的转变。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昌吉分院建成肿瘤中心放疗科,成为目前新疆唯一一家设有放疗科的县级医院。
这份支撑,拓展了文化交融的深度。
在昌吉市,福建援疆援建的百姓书屋与“泉昌情”阅读长廊,为4800余名孩子和群众搭建起知识的殿堂。在呼图壁县,翠湖书苑内举办的插花、戏曲等雅集活动,让文化交流浸润了戈壁绿洲的日常。在全新的昌吉科技馆里,孩子们亲手触摸着科技的脉搏,好奇的种子在探索中悄然萌发。
离开新疆后
什么在落地生根?
“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盛开在雪山之上,雪莲做到了;不是每一棵树都能屹立在大漠戈壁上,胡杨做到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祖国的边疆奋斗,援疆干部人才做到了。”
在昌吉回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成就展中,这段饱含深情与力量的诗句,道尽援疆工作的艰辛与荣光,也引申出一个更为深远的问题:当援疆干部人才完成使命后,究竟要给这片土地留下什么?
留下的,是点亮未来的发展理念与思维。
从揭牌成立福州八中昌吉分校到举办第一届昌吉州中等职业教育教研活动,再到深化闽昌医疗机构合作共建、签订各类合作协议32个……援疆干部人才带来的,远不只资金和项目,更是能激发内生动力、促进当地发展的理念与思维。这种造血式帮扶,触及发展根本,成为援疆工作中最宝贵的财富。
留下的,是惠泽民生的核心技术与本领。
福建援疆医生手把手带教昌吉医护人员,传授心脏介入手术等治疗技术,年手术量突破4000台,将曾经的医疗短板锻造为长板;在援疆专家的指导下,昌吉州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将静脉溶栓时间缩短至31分钟,大幅提升救治效率……一项项成果的背后,是医疗人才“小组团”项目的扎实推进——引进18批次82人开展专科帮扶,40余批次520人开展短期技术帮扶,推广前沿新技术、新项目234项。
留下的,是接续奋斗的本土人才与队伍。
福建援疆前方指挥部全力打响“丝路同源·智惠闽昌”智力援疆品牌,创新实施智力援疆“小组团”56个,柔性引进专家人才269名;实施福建省科技特派员援疆项目,选任21名副高职称以上专家到昌吉州开展技术服务;实施“小白杨”志愿服务项目,选派57名福建高校毕业学子参加“西部计划”地方项目,到基层一线服务。同时,每年从教育、医疗卫生、农业农村、文艺旅游、人力资源5个领域各选拔100名以上优秀人才到疆外开展培训学习,着力为昌吉州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如今,在医疗、教育、农业农村等各个领域,一批本土人才挑起大梁,接过援疆干部人才手中的接力棒,继续书写奋斗的篇章。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对口援疆工作留下的理念、技术与人才,正如同天山雪水,无声地滋养着万物。(记者 朱子微)
https://local.cctv.com/2025/09/22/ARTI555IO8T6wf0JNDF1UVOl250922.shtml?spm=C84918.PqvzMCO0QQvU.Eq5PG7t8Thea.26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广东省军用供应站护航秋季新兵踏上征程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