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威海分会场,开展“每日净滩5分钟”海洋保护项目。

在广州分会场,志愿者为海洋垃圾称重。

在中山分会场,志愿者开展水面漂浮垃圾清理活动。

在台州分会场,青少年参加海洋知识问答活动。

在莆田分会场,青少年参与垃圾分类体验活动。

本报记者 赵宇新
为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助力海洋强国建设,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海洋基金会)于今年9月至10月举办了第九届全国净滩公益活动暨“美丽岸滩”青春先行活动。本届活动在山东省东营市、浙江省舟山市、广东省湛江市设置主会场,并在全国 51 个沿海城市设置了分会场。
“通过连续举办九届全国净滩公益活动,人海和谐、水清沙净的美丽愿景逐渐成为现实,青少年在认识海洋、热爱海洋、保护海洋方面的参与热情越来越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发生了积极转变,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海洋公益活动。”海洋基金会理事长吕滨表示,全国净滩公益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净滩活动丰富多彩
形式不断创新
9月7日,在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金沙湾海滨浴场,湛江市副市长吴国雄在净滩活动启动仪式上致辞,他说:“湛江作为沿海城市,始终将海洋生态保护放在重要位置,成功获评‘国家级美丽海湾’。这些成果离不开海洋基金会等单位的鼎力支持,离不开每一位海洋志愿者的努力付出。湛江将以全国净滩公益活动为契机,继续做好红树林保护、海洋垃圾治理工作。”
今年,湛江主会场采用“1个主会场+N个分会场”联动模式,除了赤坎区,还与吴阳镇、徐闻县、江洪镇等地对接,旨在扩大净滩活动的影响力。
在同一天启动净滩活动的还有山东东营主会场和广东茂名、江苏连云港、山东青岛、辽宁大连等分会场。
东营已连续7年承办分会场,今年首次承办主会场,可谓实至名归。在过去7年里,东营探索出一套成熟的海洋保护工作模式,即以陆海统筹、河海共治、多方联动、长效运营为特点的公众参与模式,深受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和公众的支持与认可。今年,32支环保志愿服务队的527名志愿者奔赴经济开发区金泥湾等地,对浮漂、泡沫、废弃渔网、玻璃、金属等各类垃圾进行清理,并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将829公斤海洋垃圾安全转运至指定场所,实现了垃圾的无害化处置及部分资源的循环利用。
除了捡拾垃圾,各地还推出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海洋生态保护工作,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
青岛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开展了海洋保护公益健步行、“垃圾重生”海洋废弃物展、新质生产力企业产品展等活动,来自全市60余家单位的400余名环保志愿者积极传递绿色理念。
连云港向渔民代表赠送800个垃圾桶,用于收集海上作业产生的垃圾,统一带回陆地处置,强化渔民的环保责任。
福州举办了中国鲎保护学术交流会,发出海峡两岸携手守护“活化石”中国鲎倡议,倡导两岸科研机构、社会组织深化合作,共同开展中国鲎种群监测、人工繁育、增殖放流行动,将5000余尾中国鲎苗投放到平潭综合实验区象鼻湾。
江苏省盐城中学派出高一年级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他们走进中国东部沿海(盐城)国际汽车博览会,手持宣传资料,有序地穿梭于展台之间,向参展商和观众细致讲解海洋保护知识,介绍塑料污染对海洋生态的危害。“保护海洋就是守护自己的家园,我们要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用实际行动影响更多人。”“节能减排、绿色生活不应只是口号,而应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两名志愿者向记者分享参加净滩活动的体会。
河北唐山在净滩活动中设置了“海草床知识有奖问答”环节,志愿者和市民踊跃抢答,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了解关于海洋生态保护、微塑料危害、生物多样性的知识。
广东深圳的最大亮点是创新推出“公益+地铁”模式。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深度参与,选取地铁9号线的南油、红树湾南、深湾、深圳湾公园和下沙5个站点提供给承办单位使用。深圳市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会长周云翔说,“这一创新模式突破了传统净滩活动的场地局限,充分利用地铁客流量大的优势,将环保倡议直接送达市民日常生活的‘最后一公里’。”地铁空间成为净滩活动的流动展厅,市民在通勤途中便可以了解候鸟保护知识、参与倡议签名。
此外,浙江舟山、杭州、嘉兴等会场志愿者队伍呈现出国际化的特点,他们分别来自美国、俄罗斯、津巴布韦、泰国、尼泊尔、柬埔寨、南非共和国、蒙古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海洋垃圾变废为宝
化身吉祥物
对于为何将“清塑护岸 守护蔚蓝”设为今年活动主题,这是海洋基金会和海洋公益组织多年实践达成的共识。往届净滩活动后,各地都会收集到大量塑料瓶、塑料袋等塑料废弃物,海洋基金会认为有必要将它们有效处置,并于今年正式提出这一主题,希望携手各地共同探索将海洋垃圾变废为宝的好做法。
早在两年前,广州市海洋双碳研究会就尝试将塑料垃圾制成丝巾,每件仅需3个塑料瓶。由于丝巾质感好,便于携带、赠送及传递环保理念,因而备受欢迎。最近,火爆出圈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吉祥物海豚“喜洋洋”“乐融融”深受全国人民喜爱。但不为人知的是,其制作原材料中有61%来自再生塑料。
这61%的再生塑料中,正包含了净滩活动的成果。今年,在广州市海洋双碳研究会的推动下,广东省内包括广州、湛江、惠州、深圳等城市在内的所有会场,将捡拾到的海洋塑料垃圾统一收集并寄送至指定企业,专项用于制作十五运会吉祥物。
该研究会秘书长叶攀告诉记者,“制作这些文创产品的重要意义在于宣传减塑降碳、绿色发展、爱护海洋的理念,切实强化公众的环保意识。”
其他会场也以不同方式践行了本届活动的主题,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海洋垃圾与污染问题。
在浙江嘉兴海盐海塘艺术广场,来自杭州师范大学的俄罗斯留学生志愿者伊杰现场展示由再生塑料制成的面料,并分享他在环保企业里的见闻:“废弃的塑料瓶回收后,经过智能分选、深度清洗、破碎造粒、纺丝等环节,最终变成环保布料,可用于制作服装、家纺等物品。平均13个瓶子就可以做成一件T恤。”
辽宁大连主题互动区展示了多种由再生塑料制成的产品,包括衣服、书包、飞盘等生活用品,直观呈现了塑料瓶从回收到再生的全过程,引来观众阵阵赞叹。“这个包真是用塑料瓶做的吗?”“这个飞盘太酷了!”许多人惊叹道,这是他们第一次知道平时扔掉的塑料瓶竟能变成如此时尚且有用的物品。
山东潍坊净滩活动现场设置了回收矿泉水瓶兑换小红花环节,参与者可以用捡拾到的空塑料瓶兑换礼品:2个瓶子可以换一枚小红花胸章、3个换一个小红花发卡、5个换一个小红花啪啪圈手环。志愿者和游客积极参与,在清洁海滩的同时,还收获了一份奖励,有效强化了公众的环保意识。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材料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吴灵表示:“减少塑料垃圾,特别是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保护海洋环境和生物,更是在保护我们自己的食品安全,让身体免受微塑料的侵害。”
爱海力量进一步汇聚
协同联动持续深化
在辽宁兴城净滩活动启动仪式上,兴城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王薇指出,塑料污染已成为影响近岸生态的突出问题,需要依靠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
汇聚爱海力量也是各地共识。从诸多细节可以看出,净滩活动的凝聚力、协同力与影响力正在持续提升。今年,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共青团中央社会联络部和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三家单位作为指导单位参加活动。
活动的主办单位也由最初的海洋基金会一家,发展为如今的多家机构联合主办。各地党委、政府及自然资源、生态环保、海洋渔业、统战、政协、团委、妇联等相关部门,均为净滩活动提供全方位支持,多地市领导出席启动仪式。
“珠海市海洋发展局为净滩活动协调落实场地、提供经费支持、组织普法队,动员宣传教育中心提供垃圾分类讲解、物资兑换和宣传册,并协助设置宣传点。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市生态环境局也给予大力支持。”珠海市海洋资源保护开发协会秘书长朱可对当地政府的支持深表感激。
今年,在山东、浙江、江苏和广东等省份内,呈现出良好的联动、互动与带动趋势。
9月7日,威海分会场的负责人杨洪政、潍坊分会场的负责人崔同磊等参加了东营主会场活动,杨洪政随后又前往潍坊、烟台参加活动,展现出山东各会场之间浓厚的交流学习氛围。9月27日,浙江温州、嘉兴、绍兴三地同步启动净滩活动,进一步织密了浙江海洋保护网络。9月,江苏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城联动,形成强大的环保合力。9月至10月,广东省内协同收集制作十五运会吉祥物的原材料。
广州立足本地、协同港澳,开展穗港澳三地联合净滩活动。9月30日在香港乌溪沙青年新村、10月11日在澳门路环岛附近海滩,广州分别与来自香港、澳门的青年志愿者携手行动,共同守护珠江口海洋生态,也为即将开幕的十五运会注入绿色力量。
来自香港的青年志愿者表示,此次穗港青年共同参与净滩活动,既是对海洋生态的守护,更是两地青年增进友谊的宝贵机会。
“全国净滩公益活动不仅是一次清洁海岸的行动,更是一场凝聚共识、提升意识的倡议。基金会愿意与各方共同努力,为沿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海洋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潘新春说。
今年的净滩活动在全国54个沿海城市举办,基本实现了全国沿海地级市全覆盖,共吸引超过1.6万名志愿者、831家单位参与,服务和宣传触达公众约150万人次,规模创历届之最。
据悉,全国净滩公益活动作为海洋基金会“海洋生态保护行动”系列品牌活动之一,自2017年启动以来,已联动2600多家单位,累计招募志愿者10万余名,清理海岸线长度3300余公里,现已成为我国海洋环保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年度盛会。
https://www.mca.gov.cn/n152/n166/c1662004999980007778/content.html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财信资产携手长沙银行开展公益助学
下一篇:乡村儿童公益阅读陪伴项目在重庆启动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