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科学
当文旅碰到段子手 会有什么化学反应?
2025-07-16 10:21:23  来源:中国旅游报

一杆话筒,一束亮光,加上一个人,构成脱口秀舞台的全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快乐买单,在脱口秀中寻找情绪共鸣和娱乐放松。近期,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清新福建”文旅脱口秀、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策划的“醋意江湖”山西文旅脱口秀相继举办,当文旅碰到段子手,会有什么化学反应?

在笑声中记住文旅故事

前段时间,在“清新福建”文旅脱口秀展演上,知名脱口秀演员小佳也来了。他讲的是福建旅游厕所革命的智慧高度,智慧公厕入口处的交互屏实时显示厕位使用状态、空气质量等数据。小佳说:“我第一次见到这么聪明的厕所,这哪里是公厕,明明就是‘公孙厕’……”引发全场喝彩。

德化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黄鹏辉被不少观众认为很有讲脱口秀的天赋。他讲道:“有一天,我带客人去吃德化最有名的‘瓷都盛宴’,又是茶油焖黑鸡、又是红菇拌面线,他们一下子就吃光了。临走的时候他们跟我说,‘辉哥,能不能打包啊’。我说,‘你们吃得这么干净,打什么包啊?’他们说,‘辉哥,盘子、盘子……’”当黄鹏辉用轻松诙谐的语言讲述德化白瓷,它不再只是文化符号,而是变成了有温度、有笑点的故事,让观众在笑声中记住了德化——“中国白”的故乡。

网友总结:不会讲段子的局长不是好的文旅推广大使,这是妥妥被政务耽误的喜剧人一枚。更有网友直接喊话:黄局长,出道吧!

近期,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策划推出“醋意江湖”山西文旅脱口秀,短视频上发布的海选宣传片让人忍俊不禁,山西网友大呼“太真实、太好笑了。”宣传片中非常巧妙地调侃了山西人对午睡的爱与执着,建议选手投稿时间千万不要选在山西人午睡时……还有对山西美食多为碳水化合物的调侃,“谁说山西美食上不了台面,山西人一生气,直接上了一台子面……”

undefined

山西悬空寺 记者 陈晨 摄

福州脱口秀俱乐部“福立社”主理人张雷全程参与了“清新福建”文旅脱口秀组办的全过程,并担任评委。“去年10月,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部门负责人找到我,说要做一个文旅脱口秀。我当时挺意外的,在一般印象里,官方文旅宣传推介相对比较正式严肃,但福建文旅部门非常有想法有创意,而且积极推动,开创了省级文旅部门以脱口秀形式进行文旅推介的先河。”张雷说。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宣传推广处副处长张俊红介绍,“醋意江湖”山西文旅脱口秀活动以“文旅+脱口秀”为主要形式,通过“第三视角”解码古建文物、历史名人、非遗民俗以及地域美食背后的文脉传奇,让文物古迹“开口说梗”,用独特视角和创意表达,为山西文旅注入活力。在他看来,脱口秀表演内容可以是个人经历、所见所闻,也可以是对山西文旅的独特见解。既可以从晋侯鸟尊、侯马盟书等国宝的视角讲述山西考古发现与文明演进,让“国宝”化身“段子手”。也可推演延展历史名人的现代生活场景,通过时光传说、古今对话演绎山西人文精神传承,还可以围绕景区体验、山西美食、民俗文化等,创作贴近大众的“种草型”表演。

跨界演绎创新推广模式

“清新福建”文旅脱口秀的举办,不是福建文旅第一次“尝鲜”创意推介。2023年,福建文旅宣传片《来福建 好舒服》就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当时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吴立官现身说法:“这是福建特色小吃口口酥,小名酥酥,这是福建特色小吃锅边糊,小名糊糊,酥酥糊糊,酥酥糊糊(舒舒服服)……”让人非常“上头”,也对福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来福建,好舒服”,这是超越风景的独特人文魅力。

旅游是美好生活,万物皆可文旅,都可以成为文旅脱口秀的灵感和素材。张雷说:“脱口秀贵在表现真人、真事、真感情,好笑不失正能量,有梗还有深度,有料更有温度,成为福建文旅脱口秀的创作和演出标准。”

在福建商学院教授俞霞看来,“运用脱口秀推广福建文旅,是一种创新推广模式。脱口秀通过现在年轻人喜欢的幽默语言和流行的网络化叙事,能够打破传统文旅宣传的刻板印象,让福建的八闽文化、独特的山海风情变得亲切有趣,更接地气,更有烟火味,更能触达年轻人、增加年轻人的认同和欣赏。脱口秀演员围绕佛跳墙、土楼生活、闽南语趣等特色文化来创作,能高效传播‘记忆点’,形成网络话题,激发观众的广泛讨论与打卡欲望。”

记者了解到,去年11月,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就发起了全省文旅脱口秀脚本征集大赛。为吸引更多人参与,邀请全省专业脱口秀机构的主理人及核心成员,走进政府机关、高校开展了7场专场培训,共征集到790篇脚本,参与人员覆盖各行各业。从去年到今年,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部门、脱口秀从业者等共同努力调整结构、设计笑点,注意从方言的运用和情绪的拿捏,不断打磨脱口秀脚本。

undefined

福建土楼记者 陈晨 摄

“文旅脱口秀这种创意方式能生动展现福建人务实、敢拼又充满生活智慧的地域性格,反映了福建人性格里面‘端得起’‘弯得下’的特征,提升游客对福建的好感度。”俞霞说,另外,以脱口秀的方式开展宣传,能够实现“一次拍摄、多次生成、多次传播”的效果,易于短视频平台传播,以小博大,能快速提升“清新福建”的品牌声量。

“公众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完全超出预期。”张雷说。在文旅脱口秀现场,文旅融合的边界被不断拓展。外国留学生用Rap唱响福建美食,电力员工林允森分享鼓浪屿文旅发展的酸辣苦甜……不同行业从业者的跨界演绎,让福建文旅的内涵更加立体丰满。观众席上笑声与掌声交织,演员与台下互动频频。值得一提的是,有的选手还将脱口秀融入越剧表演,有的选手结合魔术表演等将“闽式生活”具象化。

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晓峰认为:“文旅脱口秀将‘福建的福’‘山西的醋’等抽象地域符号,转化为具有情感温度的具象记忆,让地方文旅品牌有了人格化特征,使人倍感亲切。近悦远来,文旅脱口秀的方式侧重线下效果,当地人和外地游客参与其中,增强了受众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挖掘文化深度避免套路

一般认为,脱口秀是一种冒犯的艺术,而文旅脱口秀类似于命题作文,也有吐槽的边界。文旅脱口秀如何结合本地的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又不会让观众觉得套路?“最重要的还是内容的打磨。”张雷说,脱口秀的冒犯其实更多的是演员的自我调侃,比如有演员调侃福州吃饺子蘸番茄酱,北方朋友表示完全不能理解,而有类似经历的观众应该都能共情。一位脱口秀作者也提到:“最好的文旅推介是真实‘活’出来的,带着日常的温度,有诚恳与接纳。”

“文旅脱口秀的核心点,就是如何在‘命题创作’的限制下,内容既挖掘文化深度又避免套路化,同时守住吐槽的边界。”俞霞说,文旅宣传通常回避负面内容,脱口秀的魅力在于解构权威,但又不能随意编排。福建的很多文化本身有很强的市井幽默,比如“爱拼才会赢”背后的自嘲精神、妈祖信仰中“讨海人”的生存智慧,还有福建的方言,其实都是很好的创作素材。关键在于区分“善意的文化观察”和“冒犯性调侃”,所以需要创作者真正理解本土文化和语境。

在俞霞看来,“破解内容的套路,一是在于真诚与洞察。要尊重文化,不能生搬硬套,不能硬凑‘网络梗’+地方文化,而是要从真实生活细节切入,‘丝滑’地解构文化,将文化和热梗自然地衔接起来。还要学会吐槽,不能吐槽文化本身,而是学会吐槽‘人与文化的碰撞’,或者吐槽‘本地人习以为常的魔幻现实’。二是在于把控边界。要把幽默控制在‘安全区’。可以调侃功利性的信仰,可以自嘲文化差异,可以聚焦普遍的人性弱点,但是不能贬低民俗信仰,不能丑化地域形象、不能冒犯特定群体。三是注意一些创造技巧。比如,设计‘反文旅宣传’结构,先吐槽后升华,或者设计让观众参与的空间,留一些暗号,或设计互动环节。”

“总之,文旅脱口秀可以把宣传任务转化成对本土文化的人类学观察,演员通过幽默和风趣的语言将福建文旅投射给观众。当观众因段子会心一笑时,福建文旅的鲜活形象就在观众心里悄然扎根了。”俞霞补充道。

为了让更多市民游客感受“清新福建”独特魅力,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推动脱口秀大赛成果转化,推动其进剧场、景区等,拓展传播舞台。“进一步的思路是,希望文旅脱口秀能够实现品牌效应,接入更多的资源和业态,自己能够养活自己,而不只是文旅宣传的手段。”张雷说到下一步计划。但他也坦言,脱口秀还是一个小众新鲜事物,目前福建省在福州、厦门、泉州有脱口秀俱乐部,虽然涌现出了一些知名脱口秀演员,但是人才和受众基础还欠缺。“要稳扎稳打,做出好的内容最重要。”他说。

张晓峰也提到,当文旅脱口秀不断发展成熟,可将脱口秀门票收益反哺创作,形成“赛事IP—景区驻演—衍生消费”的良性循环。同时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通过品牌授权、广告植入等方式拓宽盈利渠道,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我们也希望,当文旅脱口秀能够在游客心中‘种草’,结合线上直播,把脱口秀这个活动长期落到钟楼街或者哪个景区,作为游客的一个打卡项。给游客提供一种新的文化体验,丰富山西文旅新业态。”张俊红说。

“文旅脱口秀的价值,不在于制造短暂的笑声,而在于通过幽默叙事重构‘地与人’的情感联结。福建的‘福’、山西的‘醋’,唯有从抽象口号转化为有血有肉的文化故事,才能真正让游客来了有共鸣,走了想传播。”张晓峰说,对于文旅脱口秀而言,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推动文旅脱口秀从“景点种草”向“文化解码”升级,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核,以文化深度提升作品的思想价值与艺术感染力。当文物学会“说梗”,当历史主动“破圈”,文旅融合便不再是单纯的宣传口号,而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创新实践——这或许正是“笑着推介”背后的深层意义与时代价值。

https://www.ctnews.com.cn/wenhua/content/2025-07/15/content_176296.html

编辑:闫玉茹  审编:益申合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