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科学
宁夏固原文物珍品汇聚上博 展现多元文化交织画卷

北周凸钉玻璃碗。上海博物馆供图

体现北方草原青铜文化的子母豹铜扣饰,沿丝绸之路传入的萨珊风格凸钉玻璃碗,融合希腊和波斯文化的鎏金银壶,刻画胡人乐舞的绿釉陶扁壶……近日,在上海博物馆东馆开展的“华彩六盘:宁夏固原文物精品展”,呈现了一幅多元文化交织的绚丽画卷。

固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东南连接关中平原,西通河西走廊,北邻大漠草原,自古就是中原文化、草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汇地带。

展览分为“铸礼大原”“胡汉共舞”“原州风华”3个部分,从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吴忠市盐池县博物馆和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博物馆、原州区文物管理所甄选了300余件西周至隋唐时期的文物精品,其中一级文物61件,彭阳姚河塬西周遗址最新考古出土未定级文物25件。

展览第一部分“铸礼大原”以固原两周时期的文物为主,展现礼乐文明在固原地区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原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此地的交融。

固原孙家庄西周墓地出土的铜簋,腹部两侧饰有半圆形耳,颈部以云雷纹作底纹,并饰一周带状兽面纹,足部饰一周带状夔龙纹。该铜簋与同一遗址出土的其他青铜器证实了此地深受西周早期政治文化的影响。

姚河塬西周遗址是西周时期西北封国的都邑城址,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姚河塬遗址出土的“稼稷”卜骨、马车及众多车饰配件、玉礼器等文物,共同印证了周王朝的礼乐制度在此地的充分发展。

彭阳县古城镇出土的汉代“朝那”铭文铜鼎反映了当地西汉初年的行政建制。其铭文记载了铸造时间及容量,并提及朝那、乌氏两个地名,为研究秦汉时期的计量制和朝那、乌氏两座古城的地址提供了重要物证。

展览第二部分“胡汉共舞”以北周柱国大将军李贤墓出土文物为主体,展现固原北朝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

李贤是北周时期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其墓葬形制及墓志、壁画等反映了对传统汉制葬俗的沿袭。李贤夫妇合葬墓的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等处皆绘有壁画,包括门楼图、武士图、侍女伎乐图等内容。壁画人物脸型方圆丰满,施色多采用西域晕染法。墓中出土彩绘陶俑200多件,均为青灰色陶,质地坚硬,彩绘鲜艳,造型丰壮,体现了西魏、北周的雕塑艺术特色。

李贤墓出土的凸钉玻璃碗、鎏金银壶是宁夏固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们都是自西亚、中亚传入的舶来品,印证了固原作为丝路重镇,贸易与文化交流繁荣的史实。凸钉玻璃碗内壁光洁明亮,外壁有圆形凸起装饰,是萨珊玻璃器中的珍品。鎏金银壶装饰着波斯纹样,腹部雕刻古希腊神话故事图案,通过丝路贸易传入固原地区,将欧亚大陆上的希腊文明、波斯文明和中华文明串联了起来。

展览第三部分以隋唐史氏家族墓出土文物为切入点,彰显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固原地区史氏家族墓地是国内首次发现的隋唐时期粟特人墓群,出土墓志皆以汉文书写,墓志四周多装饰四神与十二生肖图像。史射勿墓中绘有武士、侍从、侍女等人物壁画,为典型的中原式造型,线条遒劲有力,变化丰富。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展览,广大观众不仅能领略古代固原作为丝路枢纽的壮阔图景,也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开放包容的特质,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悠久历史。

展览将持续至11月17日。

http://ent.people.com.cn/n1/2025/0715/c1012-40521698.html

编辑:闫玉茹  审编:益申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暑假愁托育?政策来托举(健谈)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