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科学
齐风雅行进社区:从典故里读懂齐鲁,让文化照进生活
2025-09-01 15:30:23  来源:鲁网

齐鲁大地,自古便是中华文明的晨曦初照之地。稷下学宫中,诸子百言竞起,如星汉灿烂;孔孟之道绵延千年,似川流不息。这片土地上生长的文化,早已渗入民族的骨骼与血脉,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原乡。在这个蝉声如雨、绿荫如盖的盛夏,“齐风雅行”实践队走入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雪宫街道西高社区,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题为“齐风泱泱,文脉昭昭”的文化传承之旅。他们以故事为舟、以典故为桨,载着年幼的心灵穿越时光,触摸那些藏在成语与轶事中的隽永智慧。

当“田忌赛马”的博弈在课堂中重现,孩子们学到的不仅是排兵布阵的机巧,更是一种以柔克刚、以智取胜的人生哲学;“管鲍之交”缓缓道来,那穿越贫富与际遇的真挚情谊,让孩子们第一次体会到“君子和而不同”的宽广与深厚;而“围魏救赵”的谋略背后,是一种敢于打破常规、逆向思考的胆识与格局。这些遥远的故事,不再是尘封的往事,而是齐鲁文化依然跳动的心脏——它崇尚智慧、珍视情义、坚守道义,却也鼓励创新与变通。

而随着“晏子使楚”的叙事徐徐展开,那位齐国大夫不卑不亢的身影仿佛立于眼前。他以一喻“橘枳之辨”,既守住了国家的尊严,也道出了环境之于品性的深刻寓意;而“二桃杀三士”则如一幕古典悲剧,在权力、欲望与人性之间,映射出齐文化中务实而清醒的政治智慧。这些典故,从来不是冷僻的字句,它们是齐鲁精神的活态传承,既讲“修身齐家”的理想,也重“因地制宜”的实践;既秉持“重礼尚义”的操守,也笃行“经世致用”的担当。

那么,在今天,我们该如何唤醒这份深厚的文化基因,让它重新流淌于时代脉搏之中?“齐风雅行”实践队以行动作出回答:把经典化作故事,让教诲融入体验,使文化从耳畔之“声”转变为心中之“生”。文化传承,其意义远非记忆过去,而是让昔日的智慧照亮当下的抉择——当“以和为贵”成为孩子待人接物的底色,当“经世致用”鼓舞少年勇敢创造,当“天下大同”的愿景与当代中国的奋进同频共振,文化便真正成为了推动复兴的深沉力量。

如今,齐鲁文化中所蕴藏的理性精神、人文关怀与道德底气,正默默滋养着我们脚下的这条现代化之路。它告诉我们:如何在竞争中留有善意,在合作中守住诚信,在发展中不忘人文。而这,也是文化传承最根本的使命——它予人根基,亦予人羽翼。

让齐鲁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让千年智慧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这正是齐风雅行实践队的初心。齐风雅行实践队的课堂虽短,但播下的种子已然发芽。或许未来某天,这些曾为齐鲁故事欢笑、思考的孩子,会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创新的践行者。而这,正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意义:它从历史中来,到未来中去,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也支撑着一个民族走向更辽阔的远方。

课堂虽短,文脉很长。那些曾在夏日午后静静聆听齐鲁故事的孩子们,或许某一天,也会成为这古老文明新的讲述者、传播者与实践者。文化,正是这样从历史深处走来,向未来时光走去;它流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最终汇成一个民族走向辽阔远方的精神江河。(韩尚润、刘宇航、郑维祎 )

http://cn.chinadaily.com.cn/a/202509/01/WS68b5369ba310f0725774607a.html

编辑:闫玉茹  审编:益申合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