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黄月芬)燃气,既承载民生保障重任,又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近日,记者走进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燃气”)西南区域旗下柳州中燃城市燃气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州中燃”),从老旧管网改造到智慧化升级,从安全运营到绿色低碳转型,探访燃气行业在桂发展新路径。
老旧管网焕新颜 居民用气更安心
盛夏时节,柳州市柳北区嘉和名庭小区内,一根根黄色外墙燃气立管格外亮眼——这是小区老旧管网立管改造的成果,目前这项民生工程正加紧推进,力争让居民早日用上更安全、更高效的燃气设施。
近年来,柳州市对使用20年以上的老旧燃气管道、球墨铸铁管、存在安全隐患的燃气老化管道及设施设备进行集中大规模改造。作为柳州市较早普及管道燃气的小区,嘉和名庭建设初期将燃气立管设计在室内,然而经过多年使用,这些处于受潮环境的管道出现不同程度的锈蚀漏气现象,因此被列为本次改造项目之一。
“这次改造的燃气立管均使用双层预涂覆无缝钢管,较以前使用的无缝钢管、镀锌管具有更好的防腐性能,为居民的用气安全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柳州中燃工程管理部副经理温龙浩介绍说,改造后不仅安全性能升级,还优化了居民厨房空间布局。
柳州市本次老旧管网改造涉及城中区、柳北区、鱼峰区及柳南区,覆盖76条主、次干道近百公里的市政道路燃气管网,部分老旧小区的庭院、楼栋立管及户内燃气设施也同步进行改造。
“双气源+全流程监控” 构筑城市燃气安全防护网
燃气抢修设备整齐排列、控制室各项数据实时跳动、各类气源设备正平稳有序地运转……柳州中燃新圩门站,柳州燃气供应的核心枢纽,上游气源在这里经过加臭、过滤、计量、调压后进入次高压管道,再通过市政中压管道、庭院管道输送至千家万户。
柳州中燃副总经理刘军介绍,该门站是柳州中燃首座长输气接收门站,自2017年底通气以来,它就成为覆盖柳州市的天然气输配核心门站。2020年4月,新圩门站实现双气源接入。
“作为柳州长输管道天然气供应的‘第一站’,柳州中燃始终以专业运维保障新圩门站平稳运行,公司还设立了73人的专业应急抢险维修队,并配备了各类应急抢修及安检设备,工作人员24小时轮岗值守,确保在面对燃气管道泄漏等突发情况时能够迅速、高效应对。”刘军说。
在气源保障方面,柳州中燃与多家国内大型能源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能够稳定、充足地提供长输管道天然气及LNG气源。目前,该公司拥有2座长输管道天然气接收站,高峰期每小时供气能力达到柳州市天然气用户总用气需求的3倍,远超当前实际用气需求。
管道天然气让“舌尖产业”告别“换瓶烦恼”
走进柳州市鱼峰区洛维螺蛳粉产业园内的一家工厂,节能环保锅炉正高效运转,持续稳定地输出高温蒸汽,为柳州螺蛳粉这一地方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绿色动能。
该工厂原先使用瓶装液化气和LNG作为生产设备燃料,2022年初正式改造使用管道天然气,主要用于厂区内的锅炉、猛火灶和油炸锅。
该企业董事长助理李嘉俊表示:“相较于其他燃料,食品生产行业使用管道天然气优势更加明显,天然气的热值和压力稳定,热效率高,能够有效减少能源浪费,显著提升生产设备的工作效率。同时,天然气以管道输送方式24小时连续供气,可避免因更换燃料而产生中断,减少生产停滞造成的经济损失。”
目前,鱼峰区的工业园有20多家大型工业用户由柳州中燃负责供应天然气。2024年,柳州中燃为鱼峰区的工业园供应了超过525万m3的天然气,不仅为工业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也为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柳州市完善的燃气供应体系还能够吸引更多高端制造业企业落户柳州,助力柳州打造以汽车、机械、钢铁等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集群。
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燃气在桂总投资近110亿元,各地项目公司已累计建成燃气管网近1.3万公里,点火通气用户数逾250万户。
中国燃气西南区域总裁尹生开表示:“广西作为中燃的业务重镇,我们将始终秉承‘气聚人和、造福社会’的企业使命,持续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提升服务水平,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大美广西提供更多源源不断的清洁动力,努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https://local.cctv.com/2025/07/29/ARTIcnlFLOnyrrRLCfGCnUTQ250729.shtml?spm=C84918.PqvzMCO0QQvU.Eq5PG7t8Thea.22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激扬文化自信 广东省第十三届少儿艺术花会在东莞开幕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