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快报
点亮艺术星光 广东省第十三届少儿艺术花会在东莞闭幕
2025-07-30 10:36:02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7月28日,东莞市文化馆星剧场舞台璀璨、灯光绚丽,广东省第十三届少儿艺术花会闭幕。经过一周七个专场比赛的角逐,表演唱《莫负中华满庭芳》等5个作品获音乐类金奖,群舞《獴獴热土》等7个作品获舞蹈类金奖,小粤剧《治水记》等3个作品获戏剧类金奖,对口快板《我的科学梦》等2个作品获曲艺类金奖。此外,本届少儿艺术花会音乐类共评出银奖10个、铜奖13个,舞蹈类评出银奖12个、铜奖18个,戏剧类评出银奖5个、铜奖7个,曲艺类评出银奖3个、铜奖5个。

双壁辉映 童真视角绘就时代画卷

本次花会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多样。表演唱《粤疆遇见》《又见叶子花》融合地域特色、奏响青春旋律;舞蹈《弦起春来早》《驯鹿人的孩子》展现童趣视角、抒发希望欢乐;音乐剧《当我穿过白云》《“ai”莫能助》聚焦现实生活、放飞孩童梦想;粤曲表演唱《醒狮扬国威》、粤曲说唱《刘胡兰》展现扎实功底、传承岭南文脉。

舞台之上,星光璀璨;展厅之内,笔墨生花。同期开展的少儿美术书法作品展汇集121件获奖作品,其中美术类一等奖14件、二等奖21件、三等奖36件;书法类一等奖10件、二等奖15件、三等奖25件。这些作品风格多样、天真烂漫,有用彩绳营造编织效果的疍家水乡图景,也有用手工营造立体效果的龙舟欢庆画面。这些作品于7月24日至8月5日在东莞市文化馆展出。

专家点赞 传统根脉滋养未来枝芽

为实现“以评促创、以评促进”,本届花会除7场专场决赛外,还按门类举办了4场专家点评会,组织花会决赛专家评委与参赛作品主创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从创作立意到舞台表现,从声韵唱腔到动作走位,从孩童特点到训练方法,专家们对每个作品都进行了针对性地点评。一是立足传统、推陈出新。深圳市文化艺术专家联谊会会长姚峰认为,本届花会作品岭南特色鲜明,传统童谣的改编、粤曲唱腔的融合、潮州锣鼓的运用,不仅让作品本身增光添彩,更为基层群文工作者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二是扎根生活、与时俱进。在快节奏、碎片化的短视频时代,如何快速切入主题是创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三是以文化人、润物无声。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研究生导师姚志强表示,作品只有主题、情感、技巧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打动观众。四是贴合童心,守护童真。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曲艺家协会主席梁玉嵘认为,作品创作首先要考虑题材适不适合孩子演出,符不符合孩子身份,能不能突出孩子的优势与特点。

广东省群众文艺创排基地负责人、省聘群文作者也参加了本次花会,广州市文化馆创排基地负责人余瑞丰在点评会后表示,非常感谢花会提供了这次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接下来将组织团队人员消化吸收评委们的意见建议,将本次花会的所见、所学、所思融入未来的创作规划与作品孵化中,努力推出更多新时代的优秀群文作品。

普惠共享 艺术星光点亮城市阡陌

本届花会坚持群众性与公益性,延续“花会周”的概念,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花会芬芳带给更多群众。活动不仅发放惠民票,让更多人有机会近距离感受少儿艺术的魅力,还通过“国家公共文化云”“广东文旅”“文化广东”等多平台直播,累计观看人次140万。“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高水平的演出。”抢到惠民票的市民罗女士感慨道。

同时,本届花会还精心策划系列惠民活动,组织优秀节目走进石碣、塘厦、东城等基层社区,配套“少儿潮玩市集”“莞一夏·2025年东莞青少年艺术季”等文旅活动,将《荔枝宝贝》的甜蜜与《激情速道》的活力送到大街小巷,为基层群众送去高品质的节目展演。“演出很好看,孙女特别喜欢,不停鼓掌。”梁奶奶带着小孙女观看惠民演出,祖孙二人都乐开了怀。

薪火永续 群文活动持续出新出彩

自1986年肇始,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少儿艺术三大主题,历经39载淬炼,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影响最广的群众文化品牌。全省各地构建常态化赛事与省花会联动,“省市协同、赛创互促”的美育生态圈已然成型。

近年来,广东以国家“群星奖”、省群众艺术花会、年度作品评选等为平台,发挥群众文艺创排基地孵化功能与省聘群文作者示范引领作用,遴选公布“粤美乡村文化指导员”“艺美乡村文化社团”,打通“创作—编排—演出”全流程,建立常态化作品研讨与打磨机制,为培育群众文化创作人才提供了厚壤,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在今年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第二十届群星奖评奖中,广东省《最后一球》等8个作品入围终评。

随着花会旗帜的传递,广东省第十三届少儿艺术花会闭幕。2026年,广东省第十届音乐舞蹈花会将在中山市举办。

https://local.cctv.com/2025/07/29/ARTIMtswblsZKi0kPUYFu9vK250729.shtml?spm=C84918.PqvzMCO0QQvU.Eq5PG7t8Thea.33

编辑:闫玉茹  审编:益申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绿色发展惠民生 广西“燃”起幸福新动能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