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躬耕八闽育英才 协同创新启新程——福建教师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书写教育强省时代答卷
廖红
于岩
周成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回望“十四五”以来福建教育事业发展的壮阔图景,以全国“最美教师”廖红为代表的一批教师典型如璀璨星辰,以课程创新为支点,以科教融汇为路径,在实验室、田间地头、课堂机房里,用各自的坚守与创新,搭建起教育筑基、科技赋能、人才成长的桥梁,用实际行动诠释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为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持续贡献智慧和力量。
启智润心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既要让论文写在期刊上,也要让技术长在土地里。”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廖红教授的这句话,道出了农业科技教育工作者的初心。深耕根系生物学研究30年,她既是实验室里的“女科学家”,更是田间地头的“科技特派员”,用科研成果架起教育、科技与乡村振兴的桥梁。
在课程建设中,廖红创新性开设《生物学原理及应用》课程,联合6位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并邀请日本、美国的国际知名学者参与研究生课程教学,让学生足不出校便能接触学科前沿。她坚持从大一开始“抓方向”,带领学生深入安溪、武夷山的茶园,手把手教他们采集土壤样本、分析养分数据,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只有让学生摸过泥土、见过农民,才能真正理解农业科研的意义。”在她的指导下,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专业技能,更树立了服务乡村的情怀。
针对茶园土壤退化、化肥过量施用等问题,廖红带领师生团队走访1000多家茶企茶农,研发出“茶豆套作”生态模式——夏季套种大豆固氮,冬季种植油菜活化土壤磷钾,实现“无化肥无农药”也能提升茶叶品质。
如今,这一模式已从武夷山燕子窠800亩试验田,推广到全省十几万亩生态茶园,茶叶优品率提高20%,带动文旦柚果农每亩增收7500元。她还将技术推广至四川、平和等地,为蜜柚、水稻产业量身定制绿色方案,让科研成果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金钥匙”。
求是创新
将课题熔铸课堂中
“把实验室的前沿成果,变成课堂里的鲜活教材。”这是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于岩坚守28年的教育理念。作为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福建省A类高层次人才、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她既是科研领域的“攻坚者”,更是教学改革的“领航员”。
在《陶瓷工艺学》《材料科学前沿与商业应用》等课堂上,于岩打破传统教学壁垒,将自己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成果融入教学。针对传统实验教学“学时少、项目简、学生被动”的痛点,她率先提出“实验课程独立化”改革,构建起从“基础实验”到“综合实验”再到“创新实验”的三级体系。学生在实验室里不仅能掌握仪器操作,更能参与真实科研项目——近三年,她指导的学生发表SCI论文28篇,新型芬顿材料与技术等部分科研成果已在相关企业实现转化,年产值数亿元。
作为福州大学教务处处长,于岩还牵头推动学校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深度融合:主持2项教育部新工科项目和虚拟教研室项目,主讲4门国家一流课程,主编6部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斩获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3项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在她的引领下,福州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高效、高质量地展开。学校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一流课程数量、通过专业认证的数量以及学科竞赛排名等都显著提升,实现了“科研出成果、教学提质量、人才促产业”的良性循环。
乐教爱生
以编程培育少年志
“竞赛不是捷径,而是成长路。”福建师大附中信息技术教研组组长、信息学竞赛团队领衔导师周成用33年教龄诠释着这句话的分量。
作为学生口中的“金牌教练”,他指导学生屡屡在国家级、国际级赛事中争金夺银,还构建起一套信息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在课程研发上,周成主持编写《C++程序设计》校本课程,打破“竞赛专属”的壁垒,让非竞赛学生也能系统学习编程。在教学上,他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将知识点巧妙融入项目中,让抽象的代码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近5年,团队培养的选手几乎全部进入清华、北大、中科大等顶尖高校,许多选手进入高校后仍在信息学领域深耕,成为计算机领域的优质后备力量。
在周成心中,教师的角色远不只是技能传授者,更是指引未来方向的“引路人”。因此,他在打磨学生编程技能的同时,始终不忘传递责任与担当:“信息技术是国家科技竞争的核心领域,行业迭代瞬息万变,我们培养的绝不是只会解题的‘机器’,而是兼具创新思维与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建设者。”团队校友中,走出了一批信息科技领域的杰出人才。
作为首批闽江教育领军人才闽江教学名师之一,他带领青年教师共同学习,通过送培送教等方式,为福建省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水平及信息学竞赛成绩的提升作贡献。2022年,他出版50万字教学专著《青少年编程教育核心》,系统总结青少年编程教育经验。
从实践育人到科研育人,再到竞赛育人,虽路径不同,却共同指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八闽大地上,还有无数像他们这样的教师——或攻坚实验室,或扎根乡村校,或培育技能人才,他们以教育为基、以科技为翼、以人才为核,在协同发展赛道上奋进,为福建育英才、为强国添力量,这份情怀与担当终将在八闽大地结出累累硕果,照亮更多人的成长之路。
https://local.cctv.com/2025/09/10/ARTIUxF2CVZHSwK77A6Kmxmb250910.shtml?spm=C84918.PqvzMCO0QQvU.Eq5PG7t8Thea.3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第39届泰山国际登山比赛举行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