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秦冰)2025年6月17日至30日,由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主办的“荒漠与我之间”荒漠化防治主题公益展,在北京启皓中心河岸剧场展出。本次展览围绕“荒漠”“植”“人”“水”四大维度,以信息量与趣味兼具的方式呈现SEE基金会近20年来在荒漠化防治中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坐落于亮马河畔的荒漠化防治主题公益展现场。 图源:SEE基金会
作为国内较早一批投身荒漠化治理的公益组织,过去十余年,SEE基金会先后发起“一亿棵梭梭”“地下水保护”“荒漠化防治自然教育”等一系列公益项目,并持续深耕。一边在荒漠中以实践探索恢复生态,一边在城市中传播知识与故事,拉近人们与荒漠之间的距离。
据SEE基金会统计,2014年到2024年底,“一亿棵梭梭”项目累计种植以梭梭为代表的沙生植物9553.93万棵,募集社会资金超过4亿元,推动公众参与超过6亿人次。预计到2025年结束时,将完成一亿棵的初始目标。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为荒漠锁边”,是基金会在阿拉善及其他沙化区进行荒漠化防治实践中最重要的思路之一,同时也是这次公益主题展的灵感来源。
公益展现场。 图源:SEE基金会
就像裁缝在布料外圈锁边、防止线头散开一样,阻挡荒漠化的蔓延脚步,需要在边缘通过种植沙生植物形成一条绿色生命线,挡住吹向城市的风暴,让天生的荒漠在原地“怡然自得”。与此同时,配合地下水保护的措施,让荒漠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持稳定与平衡。
从“锁边”理念出发,在此次展览中,SEE基金会采用正方形展板,对应“草方格”沙障的尺寸。又将所有展板以拼插的方式相互“锁定”,在三维空间内进行拼搭和组建,搭建成一座草方格报刊亭。
草方格报刊亭。 图源:SEE基金会
在报刊亭的每一侧布面上,则用像素与文字“浇灌”出包括梭梭在内的十种沙生植物。它们可以在沙地中扎根,在干旱环境下顽强生长,提供着养分、屏障与美丽,为荒漠化防治各展所长。
展览进行中,工作人员收到观众的互动留言——“梭梭是荒漠里的天使”“喜欢所有草方格的拟态,串联起整个脉络”等等。
SEE基金会希望,通过此次主题公益展,传递与荒漠和植物相关的科普内容,让公众从多重角度认识这个独特的生态,领略到它充满趣味的另一面。
https://www.163.com/dy/article/K2SSQKUN0512D3VJ.html?spss=dy_author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