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12日消息(记者 庞婷)“您今天中午需要一份餐、一盒布洛芬和膏药,是吧?我们安排工作人员到药店帮您买药,中午十一点半您到驿站来取就行。”在北京市大兴区亦庄养老服务中心,“亦服务”平台呼叫中心的接线员正在为辖区内的老人提供精准服务。
从政策咨询到居家服务、紧急帮扶,大兴区用一条热线将辖区养老服务资源链接起来,2.08万名老年人的“急难愁盼”,正被这样细致地接住。
接线员正在记录老人的需求(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养老照料中心焕新升级 将服务送上门
不久前,亦庄养老照料中心升级改造为亦庄镇养老服务中心,成为大兴区首批挂牌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之一。升级后,中心将医养结合、生活照料、精神关怀融入日常,构建起托养、医疗、教育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除提供基本养老服务外,养老服务中心还开展文化活动、健康讲座等丰富老人精神生活,并与周边医疗机构合作实现医养结合。
记者在该中心看到,与提供基本生活照料的养老院不同,升级改造后的亦庄镇养老服务中心整合了老年食堂、医疗康复、精神慰藉、文化娱乐、托养及日间照料、社区嵌入、居家服务等多元化服务。
不只是住在这里的老人,周边居家养老的老人也能享受同样的服务。社区餐厅的厨师每周换菜谱,一荤一素加主食,原价13元的午餐老人掏10元就能吃好(剩下3元由政府补贴);12个助餐点、16辆助餐车像“移动食堂”,轱辘声停在楼下,热乎饭就送到了家门口。“以前是‘老人找服务’,现在是‘服务追着老人跑’。”该中心负责人罗晶笑着说,6家社区驿站像毛细血管,把托养、康复、文娱这些服务,悄悄送到19个社区的每个角落。
陈光英在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房间(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93岁的陈光英已经在这里住了近5年,说起变化,她眼中难掩笑意:“以前我一个人在家住,吃饭、看病都不太方便,生活也比较冷清。现在在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一见到我就喊‘陈奶奶’,既耐心又专业。这里还经常举办一些活动,生活丰富多了,热闹的氛围我也很喜欢。”陈光英告诉记者,她选择这家中心,一是离家近,另一方面是看重房间的设计,“地板是防滑的,洗澡还配备了适合老人用的凳子,不用担心会摔倒。”
一条热线24小时响应 需求清单秒变服务清单
“您好,我想订一份午饭。”中午十一点,家住龙景湾小区的缴世聪拨通热线,电话那头的“亦服务”指挥调度平台接线员立刻记下:“缴世聪十一点半到驿站取午饭。”
这通热线藏着养老服务的“快节奏”。今年3月,亦庄镇把原居民服务热线67887890升级为养老服务专线,并交由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运营,热线电话24小时不打烊。老人要买药、想理发、急着修家电,打个电话,平台就像“调度中枢”,立刻派单给最近的驿站,工作人员最快5到10分钟就敲开老人家门。
老人可以在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直接就医(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更贴心的是“回头看”机制。服务结束后,平台会打电话回访,询问“午饭合口味不?”“上门的师傅够细心不?”平台还会借助后台大数据分析,动态掌握老年人的服务需求,生成养老服务统计调研报告,为确定养老服务方向和优化服务提供数据支撑。通过需求研判,推动养老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供给”转变,满足镇域内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亦庄镇副镇长王然介绍,3月至今,平台接了2226个需求电话,提供了1399次上门服务,没让一个老人等太久。
老人在区域养老中心的社区餐厅打饭(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在大兴区,这样的温暖正越扩越广。2024年,5家养老服务中心升级后,辐射带动27 家养老服务驿站协同发展,惠及6.8 万老年人及 7333名“老老人”。今年,大兴区又有3家新建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初步通过市级验收,预计将惠及4万余老年人及3559名“老老人”,同时将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延伸至农村地区,提升农村地区养老服务水平。
https://www.cnr.cn/bj/isue/20250812/t20250812_527315772.shtml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南山区大陆社区妇联开展“夏日慰问递温情”暖新活动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