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
毕节“四事联动”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
2025-09-04 16:39:42  来源:贵州日报

原标题:你有事我来办—— 毕节市“四事联动”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

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坝桥镇硝灰洞村瓜塘组的文化墙。

毕节市七星关区零工市场前台求职顾问王燕宇(右)细致服务求职者。

毕节市大方县政务服务中心“天河事·大方办”服务窗口。

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稳就业政策支持力度的通知》,从7个方面提出政策举措,着力稳就业。近日,省人社厅等14部门正式印发《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若干措施》,提出8个方面26条举措,全力打出稳岗扩岗“组合拳”。

今年以来,作为贵州劳务输出第一大市的毕节市,以193万务工大军(其中跨省务工人员149万人)的民生需求为导向,深入贯彻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和“六六就业稳岗计划”,围绕“四事联动”(自身事、家里事、寨邻事、政务事)改革主线,健全机制、创新举措,开展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改革试点工作。通过构建“市级统筹、县区联动、乡村协同”三级服务体系,系统化、制度化、情感化织密扎牢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的民生保障网。

靶向“自身事” 精准发力端稳“技能饭碗”

1998年出生于织金县惠民街道的吴海,常年在广东某电子厂打工。受行业波动影响,收入减少,每月四五千元的工资,难以负担家庭开支。无奈之下,他决定返乡。春节前夕,当地人社部门向他推送了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免费招收叉车学员的信息,这项惠民政策,正是为像他这样的返乡劳动力开展的。

经过一个月培训,织金县零工市场现场牵线搭桥,促成了他与杭州湾物流园签订劳动合同。如今,吴海月收入约8000元,生活明显改善。“一切挺好的!”谈及到浙江半年来的情况,吴海自信满满。

织金县普翁乡龙潭村村民罗天全参加的是焊工班。“培训班包吃包住,方便大家学习。”他以优异成绩结业,通过织金县人力资源开发服务有限公司精准对接,顺利进入浙江台州轩发集装箱公司工作,“以前打零工像候鸟迁徙,现在月收入是过去的几倍,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近年来,织金县紧扣市场需求与群众技能提升需求,创新开展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定向输送”模式实现技能提升与就业增收双赢。

毕节市就业局局长潘宇介绍,为切实稳住外出务工规模,促进稳岗增收,毕节市人社系统聚焦外出务工人员“岗位之忧、技能之忧、维权之忧”,构建“培训—就业—维权”全链条服务体系。今年以来,毕节市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累计完成5.72万人次技能培训;依托优化提升的24个驻外劳务协作站、9个零工市场和村级就业信息平台,进一步织密了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网络。特别是创新建立“外出务工人员劳动维权专员”制度,将劳动维权援助纳入驻外劳务协作站服务范围。例如,驻广州劳务协作站成功为12名务工者追回欠薪2.46万元。

聚焦“家里事” 用心用情守护“朝夕美好”

8月,金沙县五龙街道五关社区稻田掀起稻浪。罗永科站在田埂,望着穗粒饱满的田野笑意满满。半年前,这里还是撂荒地。儿子务工、老两口腿脚不便,家里的9亩地眼看要荒废,是街道新成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带来了转机。

老罗半信半疑签下托管协议,合作社包揽耕、种、收全程,还保底支付租金。零散土地被整合种上“马血泥大米”,预计分红8000元,“荒田”变“金田”。

同样,在浙江打工的官田坝社区申万信家,4亩多荒地让老父母发愁。土地托管后,合作社安排机械作业,稻田绿意沉沉,预估分红4000元左右,申万信得知喜讯很开心。

五龙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明才介绍,目前街道已托管土地超1000亩,惠及409户家庭。

在百里杜鹃管理区鹏程街道坪子社区,实施“双关爱”工程,盘活闲置资源构建服务体系。在留守老人关爱方面,将闲置土地改造成68块“微型菜园”,惠及47户务工家庭。宗昌明母亲黄育敏参与种植,收获蔬菜、重拾乐趣。

毕节市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公共服务中心主任蔡萌表示,这样的暖心故事还有很多。针对务工人员“忧老、忧小、忧土地”等问题,当地建立了完善的关怀机制。4.2万名“爱心妈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织金县创新打造“公建民营”老年食堂,每天服务920人次;黔西市实施“银龄关爱”工程,为810名留守老人完成适老化改造,安装智能监测设备23类……这些举措,像一把钥匙,解开了务工人员的心锁,让外出务工者多了安心。

锚定“寨邻事” 文明新风书写“乡情大爱”

去年夏天,邱生琴结束多年务工回到家乡七星关区田坝桥镇硝灰洞村瓜塘组,不久被村民推选为“守望站站长”。面对“都返乡了,为何还要管事”的疑问,她只是憨厚一笑。

七星关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张俊解释,十多年前,邱生琴与丈夫外出务工,家里老人靠同村热心人帮忙,如今回来了自然要应承这份事,这是反哺乡情。张俊介绍,回村后,邱生琴每天都在自觉做着“站长”该干的事,如早饭时关心邻家小孩,饭点关注留守老人,进城前主动询问邻家需求等,明确“站长”职务只是给这份情谊安个名头。

“邻里守望相助,共享美好生活”。采访时,邱生琴走访了她负责“守望”的两三户人家,帮隔壁二叔司宗学看病,花三天清理司宗义家荒芜的小院……

田坝桥镇组织委员王垚介绍,该镇以硝灰洞村为试点,推行“一户守望5至6户”互助机制,编织邻里互助网络。村民的“邻帮互助积分存折”兼具实用价值与精神激励,积分丈量着乡土人情的温度。

“远亲不如近邻,这种温情互助模式,既能高效解决实际困难,更能培育团结和谐的村(社区)文化。”毕节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汤志刚表示,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邻里有事来回跑、关系失和不得了、互帮互助劳力少”三大痛点,当地构建了立体化社会治理体系:在毕节市3718个村(社区)推动村规民约修订,组建帮办服务队伍,为务工家庭提供全流程支持,年均减少返乡奔波的人员超过10万人次。目前,毕节市已建立2151个“邻帮互助”自治组织,形成就医陪护、农事协作等12类服务清单。在风险防控方面,政法部门创新开发7个预警模型和28个分析模型,累计化解纠纷5.3万件。

注重“政务事” 优化效能力促“好办快办”

8月12日,大方县对江镇街上热闹非凡,县政务服务中心联合多部门开展“政务服务下乡”活动,将街道变为井然有序的“政务集市”。

一早,“政务直通车”大巴停靠在镇广场,工作人员手持喇叭引导群众。公安、医保、残联等12个窗口前排起长队,志愿者协助老人、发放宣传单,现场忙而不乱。

农用车主小王现场办好车牌,省去进城奔波;残疾鉴定医生为小黄检查后,她可顺利申领补贴,减轻家庭负担。

大方县政务服务中心股长明江表示,这是今年以来的第六场“送服务上门”活动,针对外出务工及留守家庭定制。

近年来,大方县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政务服务模式,通过“跨域通办”“政务直通车”“云上视办”三大举措,构建起覆盖城乡的政务服务体系。

在跨区域服务方面,大方县与广州市天河区合作开设“大方事·天河办”专窗,提供异地咨询、收件和结果送达等一站式服务,目前已发放通办手册2500余册,推出跨域办理事项405项。针对留守家庭需求,创新推出“赶集日流动政务”服务,将婚姻登记、摩托车上牌等27项高频事项打包成“政务大礼包”直接送上门。同时,依托贵州政务服务网,开发1477项“云上视办”事项,实现异地就医备案等业务“零跑腿”办理。

毕节市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毕节市已建立覆盖93个市(州)、311个县(区)的“跨省通办”协作机制,服务事项从187项拓展至449项。医保部门创新异地就医备案制度,跨省结算病种增至10类;住建部门为外出务工家庭发放85.84万元租赁补贴,解决住房保障297套;交通部门开通105条定制线路。目前,正推动16项高频事项纳入“刷脸办”范围,并将住房保障申请时限压缩50%,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满意度。(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缨 摄影报道)

https://gz.cnr.cn/gstjgz/20250904/t20250904_527350923.shtml

编辑:闫玉茹  审编:益申合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