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连绵、气温骤降,河北省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没(以下简称“医大一院”)却处处透着温暖。五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生,怀揣着对医务社会工作的憧憬、对患者的关怀,正式进驻医院社工服务站,开启为期9周的 “沉浸式” 实习。
五名社工实习生携爱报到,社工站赠送精美文创书包。河北省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供图
当大多数医院对“医务社工”感到陌生时,医大一院便在河北省率先设立了社会工作部,并同步挂牌全国首个“医务社工实践基地”,致力于成为该领域的“开拓者”与“示范田”。此后,医院围绕人文关怀建设与医务社工专业发展持续发力,在医院党委领导下,宣传部积极践行“两个一切”理念,不断夯实人文服务基础。
近年来,医院携手高校推进“医校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持续深化协作模式,以社工服务站为实践载体,实现了社工专业学生成长与医院人文服务提升的双向共赢。已有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学院等高校的社工专业学生,通过这一平台深入临床一线,将课本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实务工作的具体行动。
从门诊的“移动的活地图”,到儿科的“游戏魔法师”;从急诊科的“危机稳定器”,再到骨科的“资源链接者”......医务社工工作没有固定“剧本”,唯有“因人施策”的精准赋能。
社工志愿者在门诊协助患者就医。河北省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供图
社工志愿者在儿科陪小朋友互动做游戏。河北省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供图
在专业社工引领与规范管理下,医院的社工与志愿者工作不仅赢得服务对象的口碑,还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获得了来自媒体、行业与学术界的三重认可,形成了从实践到影响、再到理论创新的良性循环。
医院宣传部以“志愿蓝”为核心,打造特色故事与模式,突破医院物理边界走进公众视野。医院短视频平台的“志愿蓝”主题合集总浏览量近百万次,相关工作连续多年获得主流媒体重点报道。这些报道既是对志愿者爱心奉献的记录,更是对医院探索“专业社工+志愿者”模式的深度认可与广泛传播,逐步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品牌。
凭借深耕实践与创新突破,2022年,医大一院“医路同行—医务社工志愿者服务队伍”荣获河北省卫生健康系统优秀志愿服务项目;2023年,医院《“时间银行”让志愿服务更具活力》案例,获评第十三届中国社工联合会“年度最美医务社会工作者·示范项目”;2024年,在第五届健康中国创新传播大会斩获两项全国殊荣,同年,作为省内唯一医疗单位获评河北省妇联“五个十”先进典型。2025年,在中国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一地一品”特色品牌案例征集活动中荣获“优秀案例”。这些荣誉是行业权威对医院医务社工工作服务模式、管理成效与社会价值的“金标准”认证,标志着此项工作从“有影响力”迈向了“有示范性”,成为省内名副其实的实践高地。
全国首个博爱社工服务站在河北医大一院揭牌启用。河北省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供图
真正的专业化,离不开理论的支撑与前沿的思考。宣传部主动承接河北省社科联专项课题,并将丰富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学术成果。近日,该项课题已顺利通过结项评审。 这不仅意味着医院医务社工工作模式获得学术界高度认可,更标志着医院完成了从“实践探索者”到“理论贡献者”的关键跨越,为全国医务社工与志愿者服务领域发展,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河北省公立医院样本”及理论支撑。此外,医院医务社工参与编写的《儿科医护联合医务社会工作人文关怀创新模式探索与实践》,还成功收录于中华护理学会权威人文护理案例集,进一步印证了医院在医务社工理论与实践融合领域的专业实力。
为进一步规范建设、夯实品牌基础,医院宣传部主动发力,积极推进院校多维度合作,与石家庄学院签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协议,为常态化人才培养与资源共享奠定基础。今年6月,医院宣传部创新策划 “志愿服务宣讲进校园”活动,在河北师范大学举办首次宣讲——通过分享实务案例、解读医务社工价值,让更多高校学子了解医务社工与志愿服务领域,激发参与意愿与服务热情。
“志愿服务宣讲进校园”活动现场。河北省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供图
依托医校合作优势,医院逐步完善了医务社工与志愿服务的制度体系——从服务流程到考核标准,从培训机制到岗位规范,让社工与志愿者工作从“经验化”走向“标准化”。在此基础上,医院医务社工志愿者队伍规模与服务质量实现同步提升。截至目前,社工志愿者总注册人数已突破3200人,其中高校学生志愿者占比高达70%,形成以“社工站为基地,高校学生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志愿服务梯队,并逐渐成为医院人文服务的重要力量。
从散兵游勇到精锐之师,从热情驱使到专业引领,专业社工的介入,让医院志愿服务实现了质的蜕变。未来,医院将继续优化与院校协同机制,推动宣讲团走进更多高校,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加入医务社工与志愿者队伍;进一步规范服务体系,持续擦亮“医大一院医务社工与志愿服务”特色品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具专业、更有温度的医疗健康服务。(薛雨轩、王艳)
http://he.people.com.cn/n2/2025/1019/c192235-41384515.html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湖南益阳以爱护航 为残障人士构建“第二个小家”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