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
安徽社会工作巡礼 | 长丰:用“心”治理绘就城乡和美画卷
2025-09-05 10:04:57  来源:中安在线

清晨的造甲乡,阳光洒在“和美造甲红源善治”的微信小程序界面上,村民们正通过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育才路小学的“小树洞”信箱前,社工轻轻取出孩子们的心里话;长丰县的街头巷尾,志愿者穿梭在晨光里,帮扶、巡逻、宣讲……长丰社会工作以创新实践书写的基层治理新图景。

积分超市里的乡村之变

“清掉家门口杂草就能攒积分换大米,实在!”造甲乡村民田大爷拎着兑换的商品,笑意里藏着干劲。作为合肥北乡支部的发源地,造甲乡将红色基因融入治理创新,探索出“四个三”工作法:建强指导员、管理员、监督员三支队伍,确保积分治理有人抓;立足群众需求、治理需要、乡村实际三个维度,让积分规则接地气;抓实指标制定、申报审核、评议公示三个环节,让每一分都透明;搭建智治平台、交流平台、积分超市三大载体,让积分兑换有盼头。

如今,造甲乡积分制知晓率已达90%,推动乡村治理参与率达73%、参与志愿服务4368人次、参与人居环境整治731人次,连最棘手的秸秆禁烧也成了村民的“自觉事”。

“以前村里各人自扫门前雪,现在为了攒积分,大家主动清扫街道。”造甲乡民政事务所所长赵昕指着墙上的积分宣传栏笑道。从“积分换商品”到“积分就是积德”的观念转变,积分制早已超越了物质奖励的范畴,成为乡村德治、自治、法治融合的纽带,让“红源甲地”的红色底蕴,转化成了“造和美乡村”的生动实践。

微信图片_2025-08-21_150948_306.png

校园里的“心灵捕手”

“老师,我同桌三天没跟我说话了,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小树洞信箱里,又躺着一封稚嫩的来信。在长丰县岗集镇育才路小学,一场关于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探索与实践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我们想给孩子们的成长,添一份专业的守护。”长丰县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张红介绍。学校社会工作的核心,是把专业力量、社会力量拧成一股绳,织密“家校社”联动的保护网,让每个孩子的学业压力、成长困惑都能被看见、被回应。作为全县首个标准化学校社工站,这里派驻的 3 名专业社工,已成为 439 名学生的 “心灵港湾”,为他们提供专业、系统、全面的陪伴与支持。

校园社工的工作,渗透在校园的角角落落:校园漫步、“护童成长”儿童性教育系列课程、“童享零欺凌”校园防欺凌系列课程、“小树洞信箱”、困境儿童个案帮扶以及“守护童心”系列活动……这些服务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和心理健康,还为困境儿童提供了实际帮助。

“以前觉得社工是‘管问题学生’的,现在知道他们会陪我们玩游戏、听我们说话。”孩子们的话,道出了校园社工服务最珍贵的价值——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守护每一颗童心的自然生长。

微信图片_2025-08-21_150943_878.png

志愿红:让城乡实现“双向奔赴”

志愿服务的暖流,正在长丰的城乡之间汩汩涌动。

在吴山镇四墩村,72岁的老支书李家瑞翻开调解记录本,96起成功案例写满泛黄的纸页。这支平均年龄71岁的“五老和事墩”调解队,凭公信力化解了土地流转、改厕纠纷等诸多矛盾,引得外村专程来“取经”,用岁月沉淀的智慧为乡村和谐添砖加瓦。

而在马郢村史馆,青春力量正与乡土文化碰撞出奇妙火花。“马郢的故事,要从很久以前说起……”志愿者小林为游客娓娓道来,这个“城乡青少年志愿服务+”项目培育的200名志愿者,不仅设计出红火的文创市集,让村民土特产销量翻三番,更让城里孩子走进田野、村娃接触新知,在双向交流中架起城乡沟通的桥梁。

这些生动实践,正是长丰县志愿服务蓬勃发展的缩影。为了让更多温暖故事持续上演,当地着力提升志愿服务标准化、品牌化、项目化、专业化水平,举办了2025年长丰县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大赛设置的“种志计划”与“扶强计划”两个赛道,既着力培育贴合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扎根群众需求的小而精特色项目,又重点扶持那些在实践中广受好评、社会效益突出的成熟项目,让志愿服务在精准培育与重点扶持中不断成长。

84437c46807e275e8bf28b76169d9814.jpg

从积分制里的“小确幸”,到校园社工的“小心意”,再到志愿服务的“大情怀”,长丰县用治理创新证明:基层工作的密码,就藏在对群众需求的“回应”里,藏在与百姓心贴心的“互动”中,更藏在让每个人都能参与的“共建”里。这股从长丰大地上生长出来的治理力量,正让城乡和美画卷越绘越动人。

http://www.anhuinews.com/xczx/202509/t20250905_8759786.html

编辑:闫玉茹  审编:益申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毕节“四事联动”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