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科学
硬件升级支撑“科教协同”特色育人——记者探访中关村中学新教学楼
2025-09-08 16:23:43  来源:北京号

高玉超/摄

“快看!新教学楼的化学实验室仪器全是新的!”“走廊特别宽敞,还有专门的阅读角!”9月4日清晨,北京市中关村中学的校园里洋溢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这一天,该校中关村校区新改扩建教学楼正式启用,为这所有着43年办学历史的北京市示范性高中揭开了新学期的崭新一页。

新楼“破茧”硬件升级

“以前的老教学楼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砖混结构,抗震性能和功能都跟不上了。”站在新教学楼前,中关村中学基建总务处主任梁吉星指着楼体介绍,“现在这栋楼是地下二层、地上南北楼分别为5层和6层的设计,抗震等级达到八级,教学功能等硬件条件大幅提升。”

记者走进教学楼看到,70平方米的标准教室明亮通透,可容纳45名学生同时上课,黑板旁的智能交互屏与吊顶音响一应俱全;实验室里,全新的通风系统、实验台整齐排列,一旁的录播教室配备多机位摄像头,能实现课程实时录制与直播;合班教室内,可移动座椅与伸缩黑板灵活适配小组讨论、集体授课等不同场景。“新建教学楼普通教室、实验室、录播教室、合班教室、其他功能性教室等共计130余个,比原来多了70多个,初高中教学分区更清晰,贯通式培养也有了硬件支撑。”梁吉星介绍。

“新建教学楼融入了色彩育人的理念,每层有一个主题色,营造出了积极而专注的学习氛围。我们还大幅拓展了室内外的公共空间,打造了美观大气的玉兰厅和银杏厅,就是为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讨和合作交流,让学习突破传统教室的边界。同时引入了AI录播系统等智能设备,助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精准教研。”中关村中学副校长杨亮介绍。

“每一层都增设了自习区与阅读角,这让我感受到学校在积极鼓励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新校舍不仅仅是一座新建筑,更是我们学习旅程的新起点。”高二年级学生郑涵昀欣喜地说。

新楼建成后可增加学位430个。“这不仅能缓解周边家庭的入学压力,也更有利于学校发挥‘科教协同’的办学特色。”杨亮表示,新教学楼是学校“十四五”规划“磐石行动”的核心成果,“就像为奔跑中的中关村中学安装了新引擎,为学校加速发展筑牢硬件根基。”

从国科大实验班到“三金”社团

开学第一天,中关村中学“国科大创新实验班”的学生们在新实验室里开展科学考察实践。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学校依托中国科学院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从课题设计到成果发表的全流程科研指导。

“去年我跟着中科院的老师做植物光合作用研究,撰写了科学报告。”一名学生拿着自己的科研报告兴奋地说。这种“科教协同”的培养模式,源于学校自建校之初与中国科学院的血缘关系。如今,中关村中学已构建起“国科大创新实验班+金鹏科技社团+雁翔系列课程”的三级科创培养体系。

据了解,学校自1983年成立天文科技小组以来,相继组建天文、创客、模型、创意思维(OM、DI)、无线电测向、智能机器人、电脑绘画等16个学生科技社团,共700多名成员。金鹏科技社团中先后有20余项学生研究成果在相关杂志上公开发表。

为进一步突出科技特色,学校的“雁翔”课程体系更是覆盖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雁体’是国家基础课程,‘上翼’是科学教育课程,‘下翼’是人文素养课程,就像大雁的翅膀,托着学生全面发展。”杨亮解释道。

在人文领域,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声学所共建的汪德昭书院是学生们的“精神乐园”——这里不仅有国学经典、艺术鉴赏和辩论课,还有留法大家、科学家精神等特色课程。艺术与体育领域同样亮点纷呈。中关村中学艺术团现有管乐、民乐、合唱、舞蹈、京昆、书画院等艺术类团员400余人,是北京市规模最大、艺术教育水平最高、门类最全的学校之一。学校被授予“北京市金帆管乐团”称号,是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操场上,校篮球队正在训练,教练介绍,学校拥有篮球、武术、足球、田径等体育社团,金奥运动队多次获得市级和国家级比赛的优异成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杨亮说。

培育有温度的时代新人

“我志愿以周恩来总理为榜样,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开学仪式上,学生们庄严宣誓。作为学校的德育特色品牌,自2012年“周恩来励志馆”成为建在中学校园内的德育基地以来,学校已授予96个班级“周恩来班”称号。

中关村中学始终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通过系统化、品牌化的德育课程,打造多元育人阵地,彰显时代教育特色。学校采取熏陶式、渗透式、体验式、探究式、项目式等多种策略,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有仁爱之心、有浩然之气、有纯粹之本、有明辨创新之力的人。

这种德育理念,也延伸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健康月”帮助学生关注心理成长。劳动教育是另一张“德育名片”。“我们推行‘全劳动教育’模式,让劳动融入日常。”杨亮介绍。在周恩来励志馆,学生讲解员正在为新生介绍展品;图书馆里,志愿者认真整理书籍;实验室中,桌面、地面卫生已经被学生打扫得干干净净。

高一十三班学生李昊震充满期待地说:“崭新的操场、现代化的教学楼、全新的设备,一切都为我们营造了更优越的学习环境与氛围。”

“从硬件升级到课程创新,从德育浸润到实践赋能,我们始终坚守‘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校长陈恒华站在新教学楼前,注视着操场上奔跑的学生们说,“学校将继续秉承‘崇德尚礼,笃学求真’的校训,助力每一位‘中关村学子’成就更好的自己,为国家发展贡献青春力量。”(记者 高玉超)

来源:北京号

作者:北京海淀官方发布

https://news.bjd.com.cn/2025/09/08/11299669.shtml

编辑:闫玉茹  审编:益申合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