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上海海派艺术馆迎来一场开创性的当代艺术展览:《海韵鞭墨——王之琛当代艺术展》。本次展览集中呈现了王之琛近年来以“金墨”“鞭墨”为媒介创作的48组作品,涵盖抽象绘画、装置、综合材料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其将东方审美与西方抽象表现相融合的独特艺术语言,是一次极具价值的文化探索与实验,为当代艺术语境下的“海派精神”注入新的活力。
艺术家王之琛长期致力于当代水墨与综合媒介艺术的探索与实践,并形成独具一格的“鞭墨”艺术语言。如果说“金墨”以书法性的书写韵律,呈现出走向一种抽象化的自然形态。而“鞭墨”作品 ,则已经凝结成了一种独立而又反叛的文化精神。
本次展览不仅是王之琛艺术生涯的一次重要回顾,也是对百年海派抽象艺术的致敬,更是对“新海派”的一次有力鞭策。
中国笔墨的延展
笔墨能延展到多远多高?同时把作品的能量酣畅淋漓地展现了出来?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次展览学术主持夏可君点评到:“宋代山水画的荒寒枯寒,他用现代方式表达了出来,将中国笔墨与西方抽象艺术的自由相结合,将中国写意与西方泼彩相结合,形成一种张力。他还把破寂与金色高贵的意境表达相结合。这不是传统的相似性,是把抽象性带入意境的神似,是偶发性的墨痕恰似屋漏痕的随机性。他不同于波洛克的行动绘画,是有笔与无笔的有机结合,从金墨到鞭墨,正如一种呐喊,这是工具的革命,是生命的舞蹈,是自由的精神。”
王之琛(原名王琛),宁波市美协副主席,还有一个更深入艺术圈所熟知的身份——宁海玖玖美术馆馆长、天明艺术家村创始人。在艺术追求和生存境遇之间寻找平衡让他的作品对现实和时代有更多的省察与反馈。
他曾坦言:“我用生命中最好的黄金十年,扎驻宁海山村,建造艺术村。”正是在凫溪岸边,与顽石相伴、与山岚共呼吸的日子里,他从传统书画中破茧,走向了“鞭墨”的创造。
他的作品融合东方审美与西方抽象美,以各种鞭子和麻绳等综合材料为媒介,在宣纸上以丙烯为主要颜料,从书写到抽打,从笔意到触痕,将自己的艺术思维、艺术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用自己最直接、 最切肤、最动心、最有实感的表达方式表述与描绘了出来,创造出独具一格的视觉语言。
作品《窗外》虽无一笔传统皴法,却通过鞭打与拖拽的节奏,再现出山峦的起伏与气韵的流动,可视为对北宋山水精神的当代回应。
作品《天明山》系列以鞭墨线痕拟似各种自然的物象,既保持自然生长的蓬勃,又体现出鞭打自身的力量,把气势与气力的美感与张力体现出来。
夏可君认为:"王之琛的鞭墨作品让我们重新审视笔墨与非笔墨之间的辩证关系。他从有笔有墨的书写到各种材质的抽打,体现了三个维度的突破:材质丰富性与内在爆发力的充分体现;主体动作与意志的表现;画面构成的自然涌现与万象勃发。"
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场个展,更是一次对中国现代性书写如何可能的深刻回应。
当代海派艺术的精神重构
开幕式上,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陈夑君表示:王之琛的作品始于笔墨,继而指墨,再到鞭墨;他具有笔墨的深厚功底,从传统水墨到潘天寿的个性,从手的动作到整个身体的运动,体现了海派的文化积淀与传承,以及开拓创新。
巨幅的作品,磅礴的气势,令人耳目一新的“金墨”、“鞭墨”作品……作为上海海派艺术馆开馆以来首个抽象艺术个展,《海韵鞭墨——王之琛当代艺术展》无疑具有助力“新海派”的开创。
在随后开展的“当代海派艺术的精神重构与语言拓展”主题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就王之琛的艺术创作实现了对海派精神的现代性转化展开讨论。专家们认为,他以“鞭”代笔、以“墨”追韵,在材质选择、尺幅突破与表现形式上大胆创新,不仅激活了传统海派的艺术内核,更为“新海派”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创作路径。
巨幅装置作品《纯洁心灵的痕迹》这件作品以PPV透明材料为基底,将抽象绘画与行动艺术融为一体。艺术家以鞭为笔,在挥打之间调动身体与情绪的全部能量,转化为视觉上的韵律与美感。这种从无序中建立秩序的过程,极度考验艺术家的专注力与表达的真诚,也成就了他献给上海观众的一份极具张力的视觉礼物。
作品《百态系列》则以更为抽象的语汇探索形态的边界。绳团砸印于纸面所形成的痕迹,似虫似鸟、亦如幻如字,不予明确指涉,却赋予观众广阔的想象与解读空间。在偶然性的生成中蕴藏着艺术家对“心象”的掌控,展现出微观形态中的生命节奏与视觉动感。
策展人张立行表示,以上海决澜社为代表的中国现代艺术发祥地,以及从其中走出的艺术家如张大羽,他们的艺术实践证明了抽象是一种世界性的艺术语言,但其精神内核可以且应该是多元的、植根于不同文化的。正如海派文化的诞生,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与上海的百年文脉的延续和发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著名画家姜宝林对爱徒充满期待:“王之琛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很有力度,这正是当代艺术的核心。他的画以后有大师气象。首先他有深厚的学养,才能创造形式独特、语言丰富的艺术样式;其次他的抽象画是中国画的发展,兼具笔墨精神与内涵。”
海派艺术馆馆长李磊表示,海派的精神就是不断闯荡、不断挑战,在艺术上也是如此。澎湃评论主编顾村言更是直言:“海派是现代转型的文化现象。希望有个搅局者,有个敢于举起鞭子的人,王之琛的作品可以再凝练再精简再有力再冲动甚至再崩溃一点。”
一向以犀利著称的独立艺术批评家贾廷峰则认为:“艺术家首先是对自己的挑战,鞭策自己抽打自己的陋习,敢于抛弃不能传承的传统,才能找到突破口。”
如果说张大羽定义了中国抽象艺术文化上的方向,贾廷峰指出了艺术家个体的实践路径。那么,王之琛正是让艺术回到个体生命体验的实践者。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26日。(陈晓旻)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3318277.html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硬件升级支撑“科教协同”特色育人——记者探访中关村中学新教学楼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