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科学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科技梦之队:以科技教育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2025-09-18 10:46:17  来源:劳动午报

以科技为翼、梦想为帆,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一朵朵科技创新之花。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以下简称八十中)有一支科技梦之队,在基础教育领域,他们以科技教育为核心,致力于传播科学精神、培养科学道德、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近年来,该团队带领学生征战国内外各类科技赛场,获得了百余个国际级奖项、千余个国家级奖项的突出成绩,培养了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国家需要的科技后备力量。

1.jpg

构建完善科技教育体系

科技梦之队由一群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教师组成,他们中既有深耕科技教育多年的资深教师,也有充满活力和激情的青年教师。在校长任炜东的带领下,团队秉承“科学、人文、创造、奉献”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在基础教育阶段传播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任炜东作为团队的灵魂人物,以其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管理经验深受师生爱戴。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构建了完善的科技教育体系,成立了多个科技社团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同时,团队还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及高科技企业合作,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科技教育是点亮未来的明灯,八十中致力于培养具备家国情怀的未来科学家。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我们团队开发了一系列跨学科和项目式学习课程,为学生们搭建了广阔的学习平台。同时,我们还积极带领学生参与国内外各类科技赛事,让每一颗探索的心都能在科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任炜东说。

激发孩子创新热情

“我从初三开始,就对环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杰磊同学说道,“塑料污染问题让我深感忧虑,在老师们的鼓励下,我决定行动起来,带领环境保护社团的成员们一起做科普宣传。”高杰磊的热情和决心感染了周围的同学,大家纷纷加入到环保行动中。

当得知高杰磊对环保有浓厚兴趣时,团队老师立即鼓励他多思考、多调研,引导他反复实验、多次实践。最终,高杰磊的研究课题《纳米塑料可视化:新型荧光材料制备及其在塑料微粒成像中的应用》不仅屡获大奖,还得到了国际认可,高杰磊也获得了耶鲁大学化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团队老师说:“高杰磊同学的故事是八十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一个缩影。多学科名师为学生提供了全程个性化支持与指导,营造了一个既严谨又自由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在科学探索与人文关怀的广阔天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实现个人的价值与梦想。”

科技梦之队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取得了累累硕果。近年来,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科技竞赛,获得多项国际级、国家级和市级奖项。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团队教师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从事科技教育工作近20年的团队成员赵胜楠,不仅是学校科技教育办公室主任,更是学生们心中的“科技引路人”。在她的指导下,学生们在科技创新大赛中屡获佳绩,多项发明作品在国际发明展上斩获金奖。赵胜楠说,科技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她经常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

团队后起之秀秦先超虽然工作年限不长,但她对科技工作的热情和执着令人钦佩。作为八十中国际部的科技工作主管兼科技辅导员,面对工作压力,她始终尽职尽责,勇于担当。在2023年北京市科技创新大赛和金鹏论坛同期申报的紧张时期,秦先超在既要管理外出研学的学生又要兼顾比赛报名工作的情况下,最终带领国际部取得了优异成绩。

广泛撒播创新种子

科技梦之队不仅在校内积极开展科技教育活动,还将科普教育的触角延伸至社区和乡村。团队成员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兄弟学校、社区和农村等地,开展科普讲座、实验演示和科技展览等活动。他们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

在任炜东的引领下,团队还积极参与各类科普宣传活动。他们利用节假日时间,在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举办科普展览、开展互动游戏,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此外,团队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参与教育扶贫和科技扶贫工作。他们通过“手拉手”的方式,将科技教育的经验和做法传播到北京市及以外的科技教育薄弱地区和学校,帮助更多的学生受益。

在谈到2023年的援藏活动时,周康勋同学的眼中闪烁着光芒,“那是我第一次去西藏,高原反应让我很难受,但当我看到西藏同学们的笑脸,听到他们对我的认可,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了。”在西藏,他主动参与项目设计、评审,并为西藏同学准备了纪念品,热情辅导他们开展项目实施。

周康勋在进入八十中初中前没有任何科技方面的基础。但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方向。老师鼓励他参加各种科技活动,发现兴趣、拓宽视野,并不断进行大胆尝试。最终,他在未来工程师投石车项目上取得了全区第一名的成绩,第一次参加北京市的比赛就获得了二等奖。

八十中科技梦之队不仅是科技教育的领航者、科技创新的引领者,更是科普教育的传播者。未来,他们将继续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创新的热情,为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的未来科学家而努力。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3485568517311428&wfr=spider&for=pc

编辑:闫玉茹  审编:益申合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