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科学
共同探索科学教育新路径 80 多名甘宁蒙科学教师来兰充电
2025-10-22 11:20:12  来源:每日科技网

共同探索科学教育新路径 80 多名甘宁蒙科学教师来兰充电

10 月 20 日,2025 年 “馆校合作中小学教师科学教育实践能力提升” 项目第五期培训班在甘肃科技馆正式开班。此次活动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和中国科协科普部联合指导,中国科技馆主办、甘肃科技馆承办,以 “基于科技馆科普资源的项目式课程开发” 为核心主题,吸引来自宁夏、内蒙古、甘肃三省(区)的 80 余名中小学科学教师与科技工作者线下参训,通过系统性培训共同探索科学教育创新路径,为西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培训背景:锚定全国科学教育布局,破解西部发展痛点​

此次兰州培训并非孤立的区域活动,而是教育部、中国科协落实中央 “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指示精神的关键一环。根据部署,2025 年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提升项目由中国科技馆牵头,联合 12 家省级科技馆面向全国 32 个省级行政区,分层分类开展 14 期培训,构建 “中小学校长 + 教研员 + 科学教师” 的三级培养体系 —— 校长班聚焦 “科学教育顶层设计”,教研员班侧重 “区域课程统筹”,教师班则专攻 “资源转化与教学实践”,形成覆盖全国、分工明确的科学教育赋能网络。​

而宁夏、内蒙古、甘肃作为我国西部科学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区域,长期面临 “优质科普资源分布不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待提升、课堂与科技馆资源脱节” 等痛点。此次培训落地兰州,正是瞄准这些问题,通过 “全国资源下沉 + 区域需求匹配” 的模式,将科技馆的互动展品、实验资源转化为中小学可落地的教学方案,推动西部科学教育从 “理论灌输” 向 “实践探究” 转型。​

二、培训核心:六阶递进式体系,实现 “理论 - 实践 - 成果” 闭环​

为确保培训实效,主办方创新设计 “问题导学 — 活动设计 — 方法优化 — 方案生成 — 成果展示 — 效果评估” 六阶递进式培训体系,打破传统 “单向授课” 模式,构建理论研修与实践操作深度融合的培养路径:​

1. 理论筑基:专家引领,衔接课程标准​

开班仪式后,甘肃省科协第一副主席包俊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王晶莹等专家率先开展主旨报告。包俊宗从 “区域科学教育协同发展” 角度,强调馆校合作需打破资源壁垒,将科技馆 “第二课堂” 与学校 “主阵地” 深度绑定;王晶莹则聚焦 “项目式学习(PBL)与课程标准衔接”,系统讲解如何从科技馆资源中提炼符合中小学科学课标要求的教学主题,例如从 “力学互动展品” 延伸出 “桥梁设计与承重” 探究项目,确保课程开发不偏离教学目标。​

此外,中国科技馆专家还分享了上海科技馆 “航天主题课程进课堂”、广东科学中心 “生态保护跨学科项目” 等全国典型案例,为西部教师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实践模板。​

2. 实践赋能:沉浸式体验,掌握资源转化技巧​

参训教师将在一周培训中深度参与三大实践环节:​

展品教学化设计:走进甘肃科技馆 “探索与发现”“科技与生活”“宇宙奥秘” 三大核心展区,分组对 200 余件互动展品进行教学价值拆解,例如围绕 “电磁感应展品” 设计 “新能源发电小实验”,将抽象的物理原理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课堂项目;​

实验工作坊实操:参与 “简易机器人搭建”“化学趣味实验”“环保材料制作” 等特色工作坊,学习使用低成本材料复刻科技馆实验(如用矿泉水瓶制作净水器),确保乡村学校也能落地实践课程;​

协同备课演练:与甘肃科技馆科普辅导员一对一结对,模拟 “科技馆导览 + 课堂延伸” 的教学场景,掌握 “展品讲解技巧”“探究式提问方法” 等复合能力,避免资源应用 “流于形式”。​

3. 成果落地:分组攻坚,产出可推广课程方案​

培训要求 80 名教师按 “5 人一组” 分为 16 个项目组,每组围绕一个科技馆资源主题(如 “宇宙探索”“生态保护”“人工智能”),完成一份完整的项目式课程开发方案,内容需包含 “教学目标、学情分析、资源清单、课时安排、评估标准” 等模块。​

方案经专家评审优化后,将同步在三省(区)的 32 所试点学校开展教学实践 —— 甘肃科技馆将联合当地教育部门,通过 “课堂观察 + 学生反馈 + 教师复盘” 的方式跟踪效果,最终筛选出 10 个优秀案例纳入 “全国馆校合作课程资源库”,供其他地区参考借鉴。​

三、多方寄语:凝聚共识,共建西北科学教育高地​

开班仪式上,甘肃省教育厅与省科协相关负责人分别寄语,为馆校合作指明方向:​

省教育厅表示,希望学校以此次培训为契机,与科技馆建立 “长效合作机制”,共同开发校本课程,例如将甘肃科技馆的 “丝绸之路科技史” 展区资源转化为地方特色科学课程,构建 “馆校协同、课内外融合” 的育人模式;同时呼吁社会各界参与 “大科学教育” 格局建设,通过企业捐赠、高校支持等方式,为西部学校补充科学实验设备。​

省科协强调,科技馆作为科学教育 “第二课堂”,需主动对接学校 “双减” 需求 —— 一方面将科普活动送进校园(如 “流动科技馆” 巡展),另一方面为教师提供常态化培训,真正落实 “科学教育加法” 要求,助力打造西北科学教育高地。​

四、培训意义:从 “教师充电” 到 “生态构建” 的三重价值​

此次兰州培训的影响远超单次能力提升,更在三个层面推动西部科学教育发展:​

1. 提升教师能力,激活课堂创新​

对参训教师而言,培训打破了 “课本依赖” 的教学惯性。来自宁夏固原的乡村教师马娟表示:“以前教‘生态保护’只能靠图片,现在知道可以用科技馆的‘垃圾分类互动装置’设计项目,让学生分组模拟垃圾处理流程,这样的课堂学生肯定更感兴趣。”​

2. 打通资源壁垒,实现区域共享​

甘肃科技馆拥有 30 余个常设科学实验项目、100 余套可移动科普设备,通过教师培训,这些资源将辐射三省(区)的偏远学校。例如内蒙古阿拉善的学校可借鉴 “沙漠水资源保护” 课程方案,利用本地资源开展实践,实现 “一方资源,多方受益”。​

3. 衔接全国网络,融入科学教育大局​

作为全国 14 期培训的重要一站,兰州培训的成果将纳入全国馆校合作数据库,一方面为其他西部省份(如后续将开展培训的四川、青海)提供经验,另一方面也让西部的特色实践(如 “草原生态科学课程”“戈壁农业探究项目”)走进全国视野,推动科学教育均衡发展。​

结语:以馆校融合之笔,绘就西部科学教育新图景​

从全国 32 个省级行政区的统筹布局,到甘肃科技馆的落地实践;从 80 余名教师的集中 “充电”,到未来走进课堂的项目式课程 —— 此次兰州培训既是科学教育资源下沉的缩影,更是馆校协同育人的生动实践。当科技馆的 “互动展品” 变成课堂的 “探究项目”,当教师的 “教学能力” 转化为学生的 “科学素养”,西部科学教育将不再受限于资源禀赋,而是以创新为笔,在广袤的西北大地绘就 “人人爱科学、处处可探究” 的新图景。​

据悉,本期培训将于 10 月 26 日结束,后续甘肃科技馆还将建立 “参训教师社群”,通过线上答疑、季度复盘等方式,持续跟踪课程落地效果,确保培训成果真正转化为科学教育的 “长效动力”。​

https://www.newskj.org/kxts/194439.html

编辑:闫玉茹  审编:益申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第三届湖南民进科教创新论坛在岳阳举行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