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制图
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因其发病初期往往毫无征兆,却在暗中持续损害健康,高血压被冠以“无声杀手”的名号。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剖析关于高血压的常见认知误区,帮助大家科学有效地预防和管理高血压。
误区1:没有症状,
就是没得高血压
真相:高血压最具威胁性的特点,在于它早期可能悄无声息。不少人误以为头晕、头痛才是高血压发作的信号,然而,血压升高带来的损害却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心脏、血管、肾脏等重要器官已持续遭受冲击。一旦发展到心肌梗死、脑卒中或肾衰竭等严重程度,往往错失最佳治疗时机,造成难以挽回的健康损伤。即使没有不适,成年人应每年至少测一次血压。
误区2:管理生活方式,
可以治愈高血压
真相:改变生活方式是一种基础的治疗方案,但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对轻度高血压患者而言,通过科学减重、规律运动、严格控制钠盐摄入等生活方式的调整,可能帮助患者稳定血压。对于中重度高血压患者,或合并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遵医嘱长期规范服药是控制血压的关键。擅自停药,极易引发血压骤升反弹,甚至诱发脑出血、急性心衰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总之,生活方式调整是药物治疗非常好的补充,能促进降压药的疗效,帮助控血压,减少药物用量。
误区3:我还年轻,
不会得高血压
真相:高血压正褪去“专属老年病”的标签,悄然向年轻群体蔓延。
熬夜追剧、频繁点高盐外卖、长期久坐办公……年轻人的这些生活常态,正在推高他们的血压值。《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已达27.9%,其中年轻患者占比更是呈逐年递增趋势,高血压低龄化问题不容小觑。无论年龄,养成健康作息,定期监测血压,别让“年轻”成为忽视健康的借口。
误区4:高血压是家族病,
我也逃不掉
真相:虽然遗传因素会为高血压发病埋下隐患,但真正掌控血压健康的“钥匙”,实则握在生活方式手中。家族中有高血压病史,确实会提升个体患病率,但绝非一定遗传。研究表明,坚持低盐饮食、保持规律运动、科学控制体重等健康生活方式,可将高血压发病风险降低40%-50%。反之,即便没有家族遗传背景,长期熬夜、高盐高脂饮食、久坐少动等不良习惯,同样会悄然“激活”高血压,让健康亮起红灯。
误区5:做饭放盐少,
就不会得高血压
真相:生活中的隐形盐才是得高血压的“幕后黑手”。除了食盐,酱油、味精、腌制食品、加工零食、快餐中都含有大量钠。因此,警惕“隐形盐”的摄入至关重要。肥胖、过量饮酒,以及钾元素摄入不足(常见于蔬果摄入量匮乏的人群),同样是导致血压升高的“隐形推手”。在挑选食品时,建议大家查看营养成分表,优先选择标注“低钠”的产品。同时,日常饮食尽量减少火腿、腌制咸菜、膨化零食等加工食品的摄入,从源头上科学控制钠元素的摄取量,为血压管理筑牢防线。
高血压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误解和忽视。首先,主动监测血压是关键,尤其有家族史、肥胖、长期熬夜的人群更需警惕。若血压值多次超过140/90mmHg,应及时就医,而非等到头晕、头痛时才重视。其次,生活方式调整是基础。每日盐摄入量建议控制在5克以内,同时增加新鲜蔬果和全谷物的摄入,补充钾元素以平衡钠的影响。另外,每天30分钟的快走、游泳或家务活动既能控制体重、减少腹部脂肪,又能增强血管弹性。最后,科学治疗不可忽视。中重度患者需长期遵医嘱服药,患者治疗期间需定期复诊,根据血压变化调整用药方案。
(作者系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心脏内科副主任医师)
http://www.kepu.gov.cn/news/2025-05/16/content_340467.html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无为举办临床医师与护士职业技能竞赛 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