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图片
9月2日,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子陵铺镇中心卫生院的家庭医生团队在拾井村为当地老人推拿舒缓肩颈。近年来,东宝区创新推出“一老一小”专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根据老人和儿童群体不同需求,量身定制个性化、精准化的健康管理方案,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从“广覆盖”向“精准达”升级,让群众在“家门口”获得更贴心、更优质的基本医疗服务。
“以前查个CT得往县城跑,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做,还能直接连线省医院的专家看结果,省了我这把老骨头折腾!”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2岁的李桂枝刚完成肺部影像检查,屏幕上便迅速传来广东省人民医院放射科专家的远程诊断报告。这一幕,正是我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推进中,基层群众就医体验发生深刻变革的生动缩影。
从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到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扎根基层;从县域医共体打破壁垒“攥指成拳”,到智慧医疗车、巡回医疗船穿梭海岛乡村——一场以“强基层、补短板、促均衡”为核心的医疗变革,正让“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康复回社区”的民生愿景,逐步照进城乡大地的现实中。
从“看不了”到“看得好”
基层医疗绘出新图景
曾经,“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的情况在不同城市上演。这种“倒金字塔”结构不仅导致大医院超负荷运转,更让农村和偏远地区群众面临“看病远、看病贵”难题。
“以前可不敢想这么大的病能在家门口就看得好。”家住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马桥镇张湾村的村民老丁不久前意外摔伤后导致胫腓骨骨折。曾经,类似的外科手术至少需要去县里的医院才能治疗。如今,保康县马桥中心卫生院外科医护团队诊断后,迅速联系医联体牵头单位——保康县中医医院,该院副院长叶军及麻醉师刘思琪迅速赶到,在双方医护人员的紧密配合下,这台较高难度的胫腓骨骨折手术顺利完成。
这台成功的外科手术背后,是医联体帮扶生命力的鲜活见证。据统计,自医联体深度帮扶以来,保康县中医医院外科三四级手术占比跃升了30%,不仅破除了广大患者们的就医困境,更是推开了保康县外科技术提升的大门。
这样的改变,在偏远地区更为显著。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山东日照援疆医疗队启动的“白内障复明公益活动”,让65岁的努尔麦麦提·木沙告别了7年的模糊世界。“手术一分钱没花,术后第二天就能看清孙子的脸!”老人笑着说。截至2025年6月,该项目不仅为近300名当地眼疾患者提供免费筛查,还为80余名符合条件的白内障患者成功实施手术;同时,医疗队通过科普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向群众普及眼病预防知识,并以“专家带教+实操培训”助力麦盖提县眼科医疗水平实现自主提升。
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超60万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00余万名医务人员坚守在基层一线;90%以上的村卫生室已纳入医保定点服务范围,极大便利了群众就医费用结算。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小毛病”不用再往大医院跑,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妥善诊治。
“基层医疗的变化,本质是‘能力’与‘信任’的双重提升。”一位深耕基层医疗多年的从业者坦言,过去群众“大病小病挤大医院”,核心症结在于基层“看不了、看不好”;如今通过设备更新、人才下沉、技术赋能,基层医疗机构不仅能诊治常见病,还能承接慢性病管理、术后康复等服务,“群众的信任度上来了,分级诊疗的‘第一扇门’才算真正打开。”
建好医共体
破解医疗资源不均问题
“以前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各管一摊,我在镇里拍的片子,到县里还要重拍,又花钱又耗时。”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古泉镇村民王秀兰的困扰,曾是全国县域医疗资源碎片化的典型写照。如今,这一问题在宣州区得到彻底解决——当地共组建3个紧密型县域医共(联)体,实现全区228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数据与基本公共卫生数据互联互通,200余项检查检验结果全域互认,不仅简化了就医流程,更大幅提升了群众就医体验。
在医疗资源下沉的“组合拳”中,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带动作用尤为突出。以北京天坛医院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建的神经疾病区域医疗中心为例,该中心不仅牵头承担国家级项目47项、省部级项目10项、厅级项目7项,发表高质量SCI论文180余篇(总影响因子超400),还成功开展高精度脑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应用、难治性强迫症DBS(脑起搏器)治疗等28项新技术;同时累计培养进修医师138名,联合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8名,让河南省及周边地区的神经疾病患者无需赴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国家级诊疗服务。
对于交通不便的偏远海岛、山区,“流动医疗”成为破解就医难问题的重要补充。在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搭载着心电图机、B超仪和智能药柜的“健康方舟”巡回医疗船,每周都会穿梭在19个偏远岛屿之间。“以前岛上老人拿降压药,得等子女坐船带回来;现在医疗队不仅会上门服务,还能远程配药,太方便了!”嵊泗县枸杞乡居民陈阿婆的感慨,道出了海岛群众的共同心声。截至2024年10月,舟山市通过“固定站点+流动服务”模式,已开展三级巡回医疗服务2310余场次,4650余名医务人员参与其中,覆盖偏远海岛、乡村(社区)100余个,累计为6.16万余名群众提供诊疗、体检服务,直接减免患者诊疗费用33.58万余元。
从全国范围来看,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已实现广泛覆盖,重点布局中西部医疗资源薄弱地区:75%的项目位于中西部地区(含兵团及享受中西部政策地区),56%位于非省会城市。承担建设任务的69所输出医院均为高水平医院,涵盖27所国家卫生健康委属(管)医院、5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属(管)医院及绝大部分国家医学中心、省级高水平医院。2023年至2024年,项目医院平均病床使用率均保持在85%以上,河北、内蒙古、安徽、江西、河南等异地就医大省(区)的项目医院平均床位使用率更是达到90%,有效减少了患者跨省份就医需求。
“县域是医疗强基的‘主战场’,医共体则是打赢这场仗的‘主力军’。”业内专家分析,通过构建“县级医院牵头、乡镇卫生院枢纽、村卫生室基础”的三级医疗网络,既能整合分散的医疗资源,又能实现服务的连续化、同质化,“这是破解城乡医疗资源不均问题的有效路径,也是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的核心保障。”
留住人才
筑牢基层健康“网底”
让医疗资源匮乏地区的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不仅需要硬件设施的完善、资源的下沉,更需要一支“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是破解基层医疗资源不足、服务能力薄弱问题的关键。而其中,体制机制创新是留住人才的核心——只有推动医保支付向基层倾斜、优化药品配备管理、畅通职业发展通道,才能让基层医疗机构真正实现“接得住、留得下、看得好”患者。
在实践中,各地纷纷结合自身实际,推出针对性的人才保障政策:
甘肃省聚焦大学生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对暂未纳入编制保障的人员,明确包括省级定额补助在内的6部分收入来源,确保基本收入稳定;对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大学生村医,将70%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量交由其承担,并为其购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截至2024年3月底,甘肃省已招录1387名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到村卫生室执业,还计划将1293人纳入编制保障管理,切实解决基层人才的“后顾之忧”。
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通过整合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总数,统筹核定基层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总量,最大限度提高基层中高级岗位比例。自2019年改革实施以来,曲江区累计新增基层中高级岗位76个,实现基层正高级岗位“零的突破”,为基层医生搭建了清晰的职业上升通道。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则在医共体内建立统一的岗位晋升机制——无论医务人员在医共体总院还是分院工作,只要满足业绩、资历、能力等晋升条件,均可参与晋升;同时实行“同工同酬”,统一薪酬福利与保障标准,有效促进优质医疗人才向基层流动。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部门协同推进。”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联合相关部门扎实推进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把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纳入“十五五”规划重要内容,为基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让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http://www.cinic.org.cn/xw/szxw/1602710.html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跨越天山的守护 温州援疆医生麦菁芸的边疆仁心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