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科学
夜间经济不宜“饭圈”独大
2019-12-24 15:31:06  来源:

  □齐放

  近年来,全国多地出台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夜间经济量质齐升,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其中,重视“饭圈经济”的城市不在少数。如济南提出举办各类美食节、小吃节、啤酒节、餐饮嘉年华活动,引导品牌餐饮企业延长营业时间;兰州提出打造“深夜食堂”等。

  实事求是地说,夜间经济重视“饭圈经济”,可以在短时间内见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夜间经济绝不是“饭圈经济”能包揽的,特别是从健康的角度看,夜间大快朵颐对人的身体健康不但没有多少好处,还容易带来健康隐患。《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近日发布,其中明确提出国家层面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制定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在此背景下,夜间经济除了需要适当的“饭圈经济”,更需要多要素多维度发展。

  业界有关调查显示,与一般消费者相比,夜间经济核心消费者特点是年轻、自由、收入相对较高、消费多样化,“千禧一代”成为夜间经济娱乐消费主力。正如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所言,我国城市夜间经济多以餐饮、购物等消费为主,企业相关投资、产品和服务供给数量及盈利水平等仍较白天有很大差距,还不能完全满足青年人需求。

  在这方面,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做法值得借鉴。

  《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推出13项举措,除了推出深夜食堂,还有优化夜间公交、策划组织一批主题鲜明的“夜京城”文化休闲活动等,计划到2021年底,在全市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夜京城”地标、商圈和生活圈。北京市海淀区还提出将打造24小时政务超市。

  上海除了在部分区域试点增加夜间停车位、出租车候客点、夜班公交线路,还多措并举着力打造高品质夜生活。如上海首家图书馆“深夜书房”傅雷图书馆改为全年24小时开放;首批“24小时影院”已经上线;计划推动社区医院延时门诊;设立了24小时心理服务热线,每个街镇服务点都有专人为求助者提供心理辅导。

  在杭州,最新城市照明总体规划出炉,首次明确黑天空保护区,解决夜间经济生活中的光污染问题,满足一些市民看星星的需求。

  总之,夜间经济是一门大学问。各地要加强调研,特别是利用好夜间大数据,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让夜间文化百花齐放,让夜间经济更精准地满足大众多元需求。

编辑:萧鼎

中国公益事业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事业网” 域名:WWW.COPB.COM.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事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事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事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事业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